《大品般若經》說:接觸外緣就會有念頭的產生,如果沒有外境,念頭就不會無故生起,即是「因成假」的意思。
《涅槃經》也說:如讀誦經典一般,雖然念頭會念念生滅,但卻能從一部阿含經,讀到另一部阿含經,次第而讀;就好像飲食時,雖然念頭念念生滅,但能夠從饑餓慢慢到飽食,此是「相續假」的意思。
從世間法來說:生與死、菩提與涅槃、東與西、長與短等,是相待的;但是從出世間法來說,現象諸法是不相待的,因為「一念不住故」。
所以,不僅藏教有四門生四見,見惑中有三假、六十二見、百八煩惱等,通教、別教、圓教,也都有此煩惱相的。
破法遍中,豎破無生門,可從三觀來破。第一從假入空觀,已說明「見假入空」中「見假」的情形,接著介紹「破假入空」的內容。
破假觀者,分:一、破假觀,二、明得失,三、明位次,三項來說明。一、破假觀,又可以分為:一、破單見,二、破複見,三、破具見,四、破無言見等四種說明。
此乃針對破除見惑中的四見,所修的觀法。
一、單見觀:破除單見觀,可從廣、略兩個角度來談。今從廣的角度來論述:
簡單的說,若一念心生起,於單四見中,必是其中一見;有見解的產生,即是與三假的虛妄不實有關,也必然與八十八使的煩惱相連。若能體達世間一切,皆如陽燄、夢境般的不實,因緣假合無自性空故,本末都是畢竟清淨,是名為止。
又,觀無明本是因緣所生,無自性空,當下即是與法性沒有差異。法性本來清淨,沒有起滅;無明惑亂身心,也是因緣假合而生,其本質也是畢竟清淨,沒有主宰生滅的主體。若能如此觀無明時,沒有能觀、所觀的主體,猶如虛空,如是觀時,畢竟清淨,是為從假入空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