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宋人的《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漢武帝在未央宮設宴,正要吃飯,忽然聽到有人說:「老臣冒死前來自訴。」但見不到人影,找了好半天,才在屋梁上看見一個老翁,身子只有八九寸長,紅色面龐皺紋很多,鬚髮都是銀白的,拄著拐杖佝僂著腰走路,實在是太老了。漢武帝問:「老人家姓什麼,怎麼稱呼,家在哪裡?有什麼疾苦要對我說呢?」老翁順著柱子下來,放下拐杖磕頭,只是嘆氣而不說話。然後仰起頭看屋頂,又俯下身子指武帝的腳,忽然間就不見了。
發生在眼前的這一幕,讓武帝又驚訝又奇怪,不知怎麼回事。他想東方朔一定知道這件事,於是召來東方朔,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他。東方朔說:「老人名叫藻,是水木的精華,夏天住在幽深的山林,冬天潛藏在深河裡,陛下您頻繁興造宮室,砍伐了他的居所,所以才來訴說。仰頭看屋頂,又俯身指腳,也就是『足』,希望陛下興建的宮室到此就滿足了。」漢武帝聽了之後便「既而息役」(就停工了)。
這則故事當然太過「傳奇」,沒有幾個人會把它當真——漢武帝的未央宮的屋梁上,居然會出現一個身高只有八九寸、可能屬於「精怪」的小老頭!但是,這老翁對漢武帝大興土木建造宮室滿腹怨言,卻有可能是真的——天下太多百姓對於漢武帝晚年的奢侈無度,為個人享受而侵占良田修建上林苑等作為十分不滿,老人的話代表的是天下無數受苦受難老百姓的想法。
誰都無法否認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他開疆拓土,擴張了中國版圖,還北擊匈奴,成功降服了這個過去頻繁南下襲擾中原的少數民族,穩定了國家和社會,並讓「漢」這個朝代的名稱成為一個民族、一處文化的代名詞。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漢武帝的傑出才能之外,他的前輩漢文帝、漢景帝通過「文景之治」積累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他能夠實現宏大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事實上,在漢武帝功成名就、年事漸高後,進取意識消退,他與很多所謂「明君」與「聖帝」晚年犯了同樣的錯誤:大興土木,修建宮室等,更期待享受人生。
當作為國君的漢武帝進入這樣一種思想狀態與生活節奏,對國家和社會可能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民不聊生,社會暗流洶涌,國家的根基動搖。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他設宴的未央宮裡,那位「長八九寸,面目赬皺,須發皓白,拄杖僂步,篤老之極」的老翁從房梁上下來,代替百姓表達了「願陛下宮室足於此」的強烈願望。老翁的懇切之情,加之東方朔巧妙解說,讓漢武帝心有所感,「既而息役」——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時候的漢武帝,頭腦還沒有完全糊塗。
封建社會中的帝王之人,由於擁有絕對的地位和權力,為所欲為幾乎是常態。而在他們犯下類似錯誤的時候,若能夠有如故事中的老翁挺身而出,又有如東方朔這樣的聰明人曉之以理適時提醒,真是萬幸之事。怕就怕普天之下的人們為皇帝的神威所震懾,東方朔們更只是明哲保身,進而導致漢武帝們的錯誤無法及時被糾正,使國家陷於巨大的危險之中,讓老百姓的生活每況愈下,也讓漢武帝們的英名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