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農
文/丁招弟
端午時節,街上出現應景商品:竹葉、花生、鹹蛋黃等,勾出昔日撿花生、包粽吃粽的往事與場景。
對我來說,沒有花生的粽子引不起食欲。一旦遇上花生粽,肚子再撐也非嗑一個不可。家人常納悶注重養生、不貪嘴的我,為何碰上花生粽就如飛蛾撲火,不顧忌體重暴增開吃起來?
那些蒼白、三餐不繼的日子,姊弟翹首盼望的年節美味,端午粽是其中之一。我們垂涎糯香米粒、鹹香的菜脯和飽滿鬆軟的花生。因為花生是姊弟課餘撿來;竹葉是跟外婆頂大太陽摘來;月桃葉則長在屋角。嘗起來當然格外有滋有味。
外婆包粽技術一流,不擅廚藝的母親跟我則負責添灶火。端午時節,幾大串紮實、角兒分明的粽子掛在門把上,任我們隨時解飢填嘴。粽子過了新鮮期牽絲了,這時下鍋煎到赤香,又別有一番風味。
端午粽寫下唇齒留香的日記,記錄與手足撿花生、剝花生、洗粽葉的歡樂:敘述外婆炒內餡,彎摺粽葉成漏斗、加米添餡,綁出漂亮角黍的紋路;描繪大灶煮粽、熱氣蒸騰、香味撲鼻的畫面,與味蕾被布滿花生的粽兒征服的模樣。這日記持續書寫二十餘年,直到外婆人生燈火熄滅才畫下休止符。
現今粽子內餡豐盛繁多,堪稱琳琅滿目,任何日子都可大飽口福。嘴饞找粽子時,攤販常眉飛色舞推介:「包香菇、蛋黃、干貝……」,再問「花生呢?」一得到搖頭回應,我會在店家滿臉納悶中轉身離去。
當歲月模糊了記憶,卻始終淡化不了外婆對兒孫的愛。孺慕之情和感恩惜福之心,是我和手足鍾情花生粽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