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英
「五月枇杷黃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立夏一過,夏木陰陰,枇杷成熟,又到了枇杷飄香的時節。
別看枇杷這個名字洋氣,像是舶來品,它其實是道道地地的中國特產,因其葉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的栽種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到唐代已極為普遍,白居易有詩:「淮山側畔楚江陽,五月枇杷正滿林」,寫出了當時枇杷盛栽的景色。
枇杷香甜味美,顏色討喜,古人將它視作繁榮、高貴的象徵,常在庭院中種植枇杷,寓意美好、吉祥。詩人杜甫在成都時,落腳的草堂前後就栽種了許多枇杷樹:「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櫸柳雖然枝條柔軟低垂,枇杷的香卻是一種慰藉。
唐代詩人王建曾給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的薛濤寄過一首詩:「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古人常用「女校書」比喻有才華的女子:枇杷花環繞著萬里橋邊她的居所,世間有多少才華橫溢的人,就算能領略文學的高妙意境,但總覺得不如她。枇杷花將薛濤的住所渲染得更加幽靜,富有詩意,同時也襯托出薛濤的品性高雅。
枇杷與其他「春華秋實」的果樹不同,它的花期較長,通常從初冬開始,一直到第二年春夏才結果。唐代官員樣士諤曾寫過一首詩:「珍樹寒始花,氛氳九秋月。」意思是枇杷樹很奇特,在天氣變冷的時候才開花,使得一整個秋冬季節都氤氳在芬芳馥郁的花香中。
枇杷在古代還有另一個名字——盧橘。北宋大文豪蘇軾被流放到嶺南時作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對於「愛吃」的蘇軾來說,好吃的水果不只有荔枝,還有枇杷和楊梅。
仲夏時節,正是枇杷上市之時。柳宗元曾在詩中寫到:「寒初榮橘柚,夏首荐枇杷。」古人認為枇杷是「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是百果中的奇珍,營養豐富,具有潤肺、去燥、止咳的功效,大人小孩皆宜,深受人們的喜愛。「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宋代梅堯臣更是表達了對枇杷的喜愛,說是吃了枇杷,連荔枝都不想了。
熟透的枇杷,表皮的顏色像金子一樣金黃金黃的。南宋詩人戴復古在〈初夏游張園〉中這樣描述成熟的枇杷:「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大詩人陸游曾在院子裡栽種楊梅沒有收穫,反倒是枇杷得了豐收:「楊梅空有樹團團,確是枇杷解滿槃。清曉呼僮乘露摘,任叫半熟雜甘酸。」還沒熟透的枇杷掛滿樹梢,詩人早等不及,迫不及待地讓童子摘下來大快朵頤。半熟的枇杷酸酸甜甜,應是別有一番滋味吧!
我老家院子裡也有兩棵上了年紀的枇杷樹,每每到了夏日,母親便撿著成熟的枇杷摘了,一部分做成枇杷醬,一部分用箱子仔細包裝寄給我們。吃著盛滿母愛的枇杷和枇杷醬,炎熱的夏天似乎也變得清涼起來。
枇杷香甜,古人早就替我們嘗過了。此時正是「茶靡送香,枇杷映黃」的時節,就讓我們也學學古人,給平淡的生活加點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