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6)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4.06.07
869觀看次
字級
大稻埕河岸街道 1901年,大稻埕河岸街道,右邊是德國領事館,在前方有多家洋行建築,使得大稻埕河岸呈現嶄新的西洋面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瑠公圳景尾舊橋 1905年,瑠公圳景尾舊橋。清代乾隆年間,開墾戶郭錫瑠由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計劃引水至台北平原,以灌溉農作,但他遭遇到許多困難,後來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終於鑿通石硿圳路,歷時二十二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郭錫瑠(瑠公)共用水源,共灌溉約一千二百甲之農地: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同筧,引水管)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此照片為景尾街附近穿越石碇川之景尾木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鳳山縣署之清代原貌 1908年,高雄州鳳山廳廳舍,原為清代鳳山縣縣署,維持清代建築的原樣。明鄭時期,鳳山屬於萬年縣。明鄭兩代,鳳山縣治在興隆莊和埤頭街兩處幾度來回遷移,此照片為埤頭街鳳山(新城)縣署之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曹公圳取水口 1908年,曹公圳的取水口;清代光緒年間重修之曹公舊圳制水門為五座圓拱門,進水孔前端有船形座墩。此圳於道光年間由鳳山知縣曹謹築建,起於鳳山廳下小竹上里九區小里庄,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灌溉面積二千二百七十八甲,後又增建以增加灌溉面積。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紅毛城原貌 1930年,淡水紅毛城原貌,建築經過大航海時代至今,歷史悠久。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在此建聖多明哥城,荷蘭人占領後,重建安東尼堡,漢民即稱其為「紅毛城」。1724年,台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台灣光復後,紅毛城繼續作為英領事館,直到1980年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產權。 淡水紅毛城是台灣少數始於明鄭之前的完整西式建築物,雖然歷代均有損毀和重建,但最後獲得良好的保存和維護。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安平港的清代原貌 1908年,台南安平港邊的洋式建築,左至右為安平海關、海關,怡記洋行,合記洋行,最右邊為東興洋行。(王雅倫教授考證)日本殖民統治後,掌控台灣的進出口權,交給指定的日本商社,同時也不准外商投資和經營生產和商務,外商遂紛紛離去,轉移到附近的廈門、廣州、香港,或是更遠的上海和新加坡。原本興盛的安平和打狗的外僑社區快速萎縮,洋行關閉,洋行建築也由日本殖民政府改作他用,安平港沿岸的風貌出現根本的改變。這張照片拍攝於改變之前,大致保持了安平港沿岸的清代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紅毛城原貌

1930年,淡水紅毛城原貌,建築經過大航海時代至今,歷史悠久。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在此建聖多明哥城,荷蘭人占領後,重建安東尼堡,漢民即稱其為「紅毛城」。1724年,台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台灣光復後,紅毛城繼續作為英領事館,直到1980年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產權。

淡水紅毛城是台灣少數始於明鄭之前的完整西式建築物,雖然歷代均有損毀和重建,但最後獲得良好的保存和維護。



大稻埕河岸街道

1901年,大稻埕河岸街道,右邊是德國領事館,在前方有多家洋行建築,使得大稻埕河岸呈現嶄新的西洋面貌。



曹公圳取水口

1908年,曹公圳的取水口;清代光緒年間重修之曹公舊圳制水門為五座圓拱門,進水孔前端有船形座墩。此圳於道光年間由鳳山知縣曹謹築建,起於鳳山廳下小竹上里九區小里庄,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灌溉面積二千二百七十八甲,後又增建以增加灌溉面積。



鳳山縣署之清代原貌

1908年,高雄州鳳山廳廳舍,原為清代鳳山縣縣署,維持清代建築的原樣。明鄭時期,鳳山屬於萬年縣。明鄭兩代,鳳山縣治在興隆莊和埤頭街兩處幾度來回遷移,此照片為埤頭街鳳山(新城)縣署之原貌。



台南安平港的清代原貌

1908年,台南安平港邊的洋式建築,左至右為安平海關、海關,怡記洋行,合記洋行,最右邊為東興洋行。(王雅倫教授考證)日本殖民統治後,掌控台灣的進出口權,交給指定的日本商社,同時也不准外商投資和經營生產和商務,外商遂紛紛離去,轉移到附近的廈門、廣州、香港,或是更遠的上海和新加坡。原本興盛的安平和打狗的外僑社區快速萎縮,洋行關閉,洋行建築也由日本殖民政府改作他用,安平港沿岸的風貌出現根本的改變。這張照片拍攝於改變之前,大致保持了安平港沿岸的清代原貌。



瑠公圳景尾舊橋

1905年,瑠公圳景尾舊橋。清代乾隆年間,開墾戶郭錫瑠由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計劃引水至台北平原,以灌溉農作,但他遭遇到許多困難,後來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終於鑿通石硿圳路,歷時二十二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郭錫瑠(瑠公)共用水源,共灌溉約一千二百甲之農地: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同筧,引水管)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此照片為景尾街附近穿越石碇川之景尾木橋。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