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基隆「小敦煌石窟」—— 仙洞巖最勝寺今昔

文/瑞奇 |2024.05.30
1070觀看次
字級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 圖/瑞奇
二○一○年拍攝之山門 圖/瑞奇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像 圖/瑞奇

文/瑞奇

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一號,走西岸碼頭旁道路,見左方「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指標後,車行約一分鐘,依指標指示左轉,即可抵達仙洞巖。

有學者研究推論,清同治年間龍華派源齋堂(今代明宮)第一代堂主張賜歡曾於此修行。現今的山門四柱前方置有四大天王像,舊時「清淨法界」山門上之偈「仙佛度有緣同超苦海、台陽海上留真宇、仙洞巖中禮梵宗、洞天一合相成就菩提」已不復見。對比「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網站之「基隆仙洞辨天宮」照片,可見日治時期的山門為神社鳥居型態。

過山門來到第一層階梯,左側兩處佛像基座為日治時期所造,仍可見由「昭和四年五月、世話人、香川縣」等日文漢字,往昔供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之第九番興福寺不空絹索三目八臂觀世音,與第十番三室戶寺二臂千手觀世音,如今兩尊觀音像因擔心遭竊,移入右洞供奉。

步上兩層階梯,可見門內一尊笑口常開之彌勒佛,正對著來訪遊客展露笑顏。主洞四大天王後方的岩壁,可見「仙洞」、「別有洞天」及古代騷人墨客行旅至此之落款。

續往右洞內走去,兩旁岩刻佛像甚是莊嚴,據說大多出自於一九七○年代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之手。入內後自左側起,雕刻佛像依序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與釋迦牟尼佛,頗有「小敦煌石窟」之感。

由原路返回至主洞圓通寶殿處,於神龕旁不動明王石刻佛像左側,可見左洞入口處為一小徑,堪稱仙洞巖最特別的通道,其徑狹窄且深邃,一次限十人前行,途中僅一處容許兩人會身而過,別名「一線天」。途行三分有二,寬度與高度同時限縮,身高一米八及體型較魁梧者,較不易通過。過此處後,眼前開闊,即見左洞內祭祀日治時期仙洞主祀之神——石刻日本七福神中之弁財天。

依原路返回入口處,望向前方山門,想起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關於海外神社遺址」之資料,亦將此處列為神社。加上明治元年(1868)前日本的「神佛習合」信仰,多數地方神社旁亦會設立神宮寺與神社併存,而供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第九番興福寺不空絹索三目八臂觀世音的奈良市興福寺,便被分類為神宮寺,可見基隆仙洞辨天宮照片中出現之神社鳥居,乃合理現象。

根據前述資料,管見以為,仙洞巖之型態應是歷經清領時期民間信仰廟宇、日據時期神宮寺,直至二次大戰戰後之民國時期,方再次轉變為佛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