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古司馬
在前一次的專欄裡,我們分享了中國西南民族的烏飯與烏飯節。烏飯的原料是糯米,也是西南民族飲食中常見的一種主食。由於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高冷山區,這些地區不利於稻米的種植,反倒是糯米比較容易栽種與成熟。再者,相較於一般的稻米,糯米的味道更加香甜,對缺乏菜蔬與肉食的少數民族來說,糯米更能滿足大家的味蕾;而且,糯米本身具備黏著性,所以很容易捏成飯糰,是一種便於在長途跋涉時隨身攜帶與食用的糧食。
此外,糯米不太容易消化,很多胃不好的人都被醫生建議少吃糯米,特別是參了油膩餡料的糯米,對消化不良的病人更是大忌。但也正因為糯米不好消化,加上糯米的熱量比一般白米高,可以讓吃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到飢餓。因此,在食物種類不那麼豐富的地區,糯米成為西南民族飲食中常見的糧食。
然而,儘管糯米可以成為主食,許多民族在烹煮的時候還是會加入其他的雜糧作物。即使是居住在較為寬廣平地的少數民族,雖然比住在高寒山區的人更容易取得白米,他們在烹煮白米的時候還是會加入一些如玉米、豆類、大小麥等的雜糧。一方面是為了讓吃的人獲得更多飽足感,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希望節省白米的消耗,盡量以單價便宜的雜糧與米飯混煮,成為他們很常見的飲食習慣。
除此之外,蕎麥也是中國西南民族中常見的糧食之一。在一些西方基督宗教傳教士的著作中,記載著少數民族以蕎麥當作主食。例如中國內地會傳教士黨居仁(James Adam,1864~1915)就曾記載,他與一群大花苗民第一次邂逅的時候,大花苗就從兜裡拿出蕎麥粉,加水揉合之後捏成麵糰,用以充飢。因為當時大花苗族經常要長途跋涉到遠處打獵,蕎麥粉便成了他們便於攜帶又能飽足的食材。黨居仁也在初次的會面中給了他們西洋的餅乾,並且告訴大花苗民,這是「上帝的食物」。透過食物的交流,傳教士與少數民族打開了話匣子。
仔細看看少數民族的食材與飲食習慣,其實有很多是現代營養學專家也推薦的。像是在白米中混入雜糧作為主食,可以多攝取一些「原型食物」,藉此獲得更多元的營養素;而蕎麥,近年來更被大量製作成麵條、餅乾等食物。
營養學專家推廣時,都是打著健康與養生的口號,可這些到了現代才在號稱「文明」社會中被提倡的食材與飲食習慣,似乎早就存在中國西南民族的飲食中。所以,到底精緻的西洋餅乾是上帝的食物,還是從遠古就流傳下來的少數民族飲食才是呢?或許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