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綜合報導】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普遍應用在食品包材、家具與衣物表面塗層等,其穩定性高且難以分解、具生物累積性,恐危害健康。專家表示,民眾若三餐老是在外,暴露風險最高,研究顯示可能增加男性睪丸癌、女性乳癌風險,更可能「禍及子孫」影響胎兒健康,建議優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PFAS。
食藥署表示,將參酌國內外最新研究、管理資訊,並評估實際運用狀況,優先管制汙染風險較高的成分。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線上記者會,邀請研究PFAS的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以及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說明環境中檢測PFAS的科學現況和PFAS對健康的影響,以及討論PFAS管制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幾乎無法分解 人體易累積
林郁真說,PFAS廣泛運用於裝油炸物的紙袋與紙盒等食品包材、紡織品、化妝品,以及醫療用品、消防泡沫、電子及半導體製程、塑膠製程等工業產品。
林郁真指出,它幾乎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具有耐腐蝕和抗高溫的特性,且非常容易在人體血液中、動植物中累積,是全球積極想辦法去除的汙染物。
林郁真與團隊最早於2009年,開始研究PFAS在台灣環境中的汙染,檢測新竹科學園區附近溪流,發現下游有高濃度PFAS汙染。她舉美國今年4月最新訂定的飲用水PFAS標準為例,規定應檢測5種PFAS汙染物,且濃度必須低於每公升4到10奈克(ng),台灣需要跟全球管制趨勢同步。
羅宇軒指出,外食族為PFAS高風險族群,舉凡炸物專用的吸油紙、防油紙袋就可能塗上一層含氟化學物,再者,台灣人習慣食用動物內臟,也增加接觸風險。
他說,PFAS會干擾人類睪丸細胞的生理運作,影響生殖荷爾蒙平衡,導致睪丸癌風險增加。女性則會造成不孕症、乳癌、性早熟等情形。
環境部:參考國際 逐步列管
專家建議將尚未納管的PFAS,優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種類。環境部化學署長謝燕儒表示,已公告列管147種為毒性化學物質,尚未列管的種類也會參考國際作法逐步列管。
謝燕儒指出,紙袋與紙盒等食品包材涉及跨部會,行政院有跨部會工作小組,環境部除會提醒相關部會外,衛福部也會自行評估;PFAS家族成員超過1萬種全氟物,對於尚未列管的種類,將會跟隨國際作法及斯德哥爾摩公約逐步列管,保障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