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大陸總理李強、南韓總統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的三方會談五月二十七日在首爾舉行。這是疫情開始四年半以來的首次會談,因此意義重大。
顯然可見的情勢變化是:美中關係的緊張加劇,而美國正全力拉攏日韓與菲律賓,試圖建立美國的印太新島鏈。台灣海峽的區域緊張也不遑多讓,共軍剛舉行圍島演習,美國接著環太平洋軍演,台海安全絕對是敏感議題。朝鮮則在三方會談開始前幾個小時,宣布將把一枚軍事間諜衛星送入太空;峰會結束後,平壤從西北部的太空站發射了一枚搭載著該衛星的遠程火箭。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朝鮮不得發射這類火箭,因為它們使用的技術與製造洲際彈道導彈所需的技術相同。
這錯綜複雜的多邊關係,讓中日韓三國會談變得更為敏感。因此重啟會談的重點即在於先避開造成爭議的焦點,如台灣和朝鮮,回到容易合作的項目開始。此次主題圍繞在經濟合作、保護供應鏈、促進貿易,以及合作應對人口老化和新發傳染病的挑戰等較不敏感議題,原因在此。
但未曾說出的核心矛盾則是:美國與日韓舉辦軍事演習,兩國領土總共駐紮著八萬美軍,部署大量飛彈,插手亞洲事務,向日韓施壓,要求他們聯手遏制中國的發展。而日韓則忌憚朝鮮的飛彈,一再要求中國必須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幫助遏制平壤的核計畫和導彈計畫。但北京不為所動,將朝鮮視為朝鮮半島對抗美國軍力的盟友。
美國握著日韓這兩張牌,中國握著朝鮮這張牌,各自盤算,維持一種恐怖平衡。在此種矛盾交錯的局勢下,中日韓三國的鋒會之所以還能舉辦,即在於這三國都體認到了:再這樣下去,難道亞洲要變成美國操弄的戰場?如果亞洲發生戰爭,不管它是來自台灣海峽,或中國武力攻台,日韓絕對無法倖免。日韓基地的八萬美軍將是發動攻擊中國的前線戰士,而部署在此的飛彈也將傾巢而出。屆時,中國沿海會變成戰場,而日韓美軍若直接開戰,兩地與中國相鄰,絕不可能倖免。日韓兩國都沒有什麼腹地,一旦戰爭開打,必定生靈塗炭。
整個亞洲地區,大陸東南沿海與日韓本來是世界經濟的生產基地;三國經濟總量占到全球經濟的五分之一以上,如果被戰火摧毀,世界經濟的供應鏈必定大崩盤。而亞洲至少倒退二十年。因此這三國更需要地區的穩定與合作,共同維護和平。唯有如此,才能從疫情後的經濟倒退中復甦。而重建三方會談,建立合作機制,無論是討論主題範圍大小,有沒有涉及敏感的區域安全,至少建立管道,讓三方不至於誤判,導致戰爭爆發。
中日韓三方是東亞經濟力與武力強大的關鍵國家,若能合作維護和平,就可以確保這世界仍有一塊和平之地。否則當歐洲有俄烏戰爭,中東有以哈戰爭,亞洲若再陷戰火,世界經濟勢必崩盤。反之若維持亞洲和平可確保世界供應鏈,這何嘗不是亞洲經濟再起的契機。
在歷史長河中總是有危機,也有轉機,端看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何應對。以長遠眼光看,中日韓三方會談的開啟或可將危機轉化為機遇。這才是世界和平與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