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艋舺人昔日稱頌「第二好黃阿祿嫂」,把黃家「萬順料館」的興旺與獲利帶到最高點。可惜後繼子孫染上鴉片難以守成,進入日治時代後,樟腦買賣也出現重大改變而式微,但「啟天宮媽祖廟」與「黃氏家廟」仍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與興盛。
黃阿祿嫂把舊宅捐出成了啟天宮媽祖廟,四方信眾都來參拜,除了媽祖主神之外,還供奉池王爺與關聖帝君諸神,這就有另一段故事。
黃阿祿嫂偶然發現,山裡的原住民會帶番薯到平地來賣,台北市的「番薯街」就是現在的貴陽街;既然原住民可以來平地做番薯生意,她也可以進入山區伐木。但伐木是官辦事業,必須由當時台灣道的官員遴選民營單位為「軍工匠首」,想成為「軍工匠首」的人圖的就是樟木的開發利益。樟木可以做戰船、製作樟腦油,甚至是當時世界最流行的合成塑膠賽璐璐、底片等的原料。手腕高明的黃阿祿嫂與台南許家競爭,想盡辦法成為「軍工匠首」,帶著料館員工,到三峽、大溪、新店等地區,實際參與伐木工作。
伐木勢必與原住民利益有所衝突,為了保護自家生意,黃阿祿嫂除了與原住民保持友好關係,啟天宮裡也多了池王爺與關聖帝君兩位武神,庇佑眾人平安出入山區。她還在艋舺碼頭的郊商中,聘請了十八位(一說十三位)武術高手當她的保鑣,保障她的出貨卸貨利益。這十八位高手也被稱為十八王爺(或稱十三王爺)。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黃阿祿嫂不只善於經商,更懂得謀略,雖是樣貌柔弱的女性,卻膽大心細。
劉銘傳成為台灣第一任巡撫後,黃阿祿嫂也支持他的鐵路政策,並提供鋪設鐵道的枕木。劉銘傳非常感謝黃阿祿嫂的支持,提報封誥獎勵,但是黃阿祿嫂卻把榮耀歸於她的丈夫黃祿,死去多年的黃祿因此得到正二品資政大夫的封號。
「第二好黃阿祿嫂」不是說她到底多有錢,而是有好的人品。對艋舺人來說,經常幫助貧困弱勢且樂善好施的黃阿祿嫂,有著菩薩心腸,因此給她「艋舺大檀越」的稱號,衷心感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