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14】 油甘 文/許貞慧 |2024.05.26 語音朗讀 94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油甘─雄花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雌花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種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葉脈 圖/蔡清華油甘─葉背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花序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實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實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油甘樹在玄奘大師區可見及 圖/蔡清華 文/許貞慧 印度聖果「油甘果」是佛經中的「庵摩羅果」,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中,視為延年益壽食材,因其富含維他命C,所以有「救命果、綠寶石」美名。原產於古印度,其梵文amalaka為潔淨、無垢、清淨之意,為古代修行旅者必帶聖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餘甘子,味甘寒、無毒,主風虛熱,補益強氣,久服,輕身,延年長」。文中所指的「餘甘子」即為油甘的正式名稱。盛唐時期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記載「阿摩洛迦,為印度藥果之名也」即油甘,別名亦稱「庵沒羅果、庵摩洛迦果、阿摩勒果」等,《本草拾遺》也印證「庵摩勒」就是油甘的梵文名稱。油甘學名摩勒,屬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互生,類似羽狀複葉,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呈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乎無梗,雌雄花瓣均6枚。春天開花,秋天豐收,果形圓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內含種子6粒,採摘新鮮油柑呈透明翠綠或黃綠色,熟時呈赤紅色。油甘果為藥食同源水果,根、葉、果實具有高度藥用價值,被列為養生聖品。在台灣50至60年代,多做成蜜餞,屬阿媽級的零嘴,果肉醃漬後呈現黃褐色澤,吃起來不酸不澀,生津回甘,具潤喉效果。有2千多年歷史的神奇油甘果,在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與祇園區,皆能見到此樹種。 前一篇文章 竹林深處有人家 下一篇文章 藍花楹下玉步輕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6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視覺DJ】流蘇與春櫻【自然之書】漂流木的沉思【植感時光】 清香處處 野百合有春天 作者其他文章【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18】 椰子【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17】 椰棗【佛館佛教植物園區探索16】朱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