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雅
某日與母親電話聯繫,我說:「日常除了與外子陪高齡九十五歲婆婆散步,就喜歡窩在家讀書、做家事。」
獨處,尤其親近書籍,展讀之際,在字裡行間與作者思想交流,激盪心靈火花。我選擇以此簡約純淨的方式,聆聽內在鼓聲,在生命軌道上,端心正意「做自己」。
不料母親回說:「妳跟妳爸爸一模一樣。他生前只喜歡在書桌前讀書,哪兒都不想去。我有機會跟他外出就是到醫院陪他看診;在家時,他偶爾到山上,『只會』帶我去看竹子。」「竹子」一詞,母親還特別加強語氣,顯現心裡的無奈。
父親責任感重,非常顧家,公務之餘,喜歡讀書、聆聽古典樂、觀察與研究植物、地質等,個性喜靜,沉浸在有興趣的領域。記得我婚後回娘家,他會放下書本,跟我聊聊近況,或者拿一些英文文獻讓我稍加解釋,與他相處的時間以質取勝。
母親則比較喜歡融入團體,廣結善緣,與父親個性迥異。聽到母親形容我「跟爸爸一樣」,彷彿在我身上看到父親生前的模樣,聽得出對他的懷念,但其中也微微透露:「少有機會像其他夫妻出雙入對到處旅遊」的遺憾。
常言道:「人有一好、沒兩好。」我認為,任誰都無法百分百符合別人的期待,有時對自己的心思行為都無法掌控,更何況是獨立個體的另一半。人生路上,大家都在學習,唯有以「理解他人,尊重其特質;珍愛自己,多正向思考。」的態度面對,讓家庭經營或為人處事更趨於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