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石浦與富岡的如意信俗

文/王文隆 |2024.05.08
386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位於台東市最北側的富岡漁港,是自台灣本島乘船前往綠島、蘭嶼的駁口,這裡有一座主祀如意娘娘的道教廟宇,名為海神廟。與台灣多數跑船人的媽祖信仰不同,這邊的漁民有一部分參拜的是如意娘娘,以祈求出海的平安。這位如意娘娘是哪來的呢?這要從一九五五年的大陳撤退講起了。

住在富岡漁港周遭的,是被稱為大陳義胞的撤台浙江人,但是他們原本不住在大陳列島,而是稍北一些的漁山列島。該島群原屬浙江省三門縣(今屬寧波市象山縣)轄,島上約有一百五十餘戶,住民四百八十七名,多為漁民,源自福建泉州,因此口操閩南語,距離大陸最近的石浦鎮約五十公里。

相傳有名喚「如意」的少女,因父親捕魚遇到船難,如意跳水尋父而仙逝,當地人敬佩萬分,就以如意跳水處的木材雕刻神位供奉,視為海神,據說能保佑漁民與水手出海平安。這一段與媽祖相似的故事,為周遭寧波、台州、溫州等地漁民所傳頌、信仰。

一九五四至五五年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政府為了避免浙江沿岸島嶼全面淪陷,在一江山戰役之後,國軍啟動金剛計劃,同時於美軍第七艦隊的掩護下,撤離浙江沿岸島嶼上的軍民,漁山群島上的住民,就在這一波遷徙中登船抵台。住民遷台的同時,除了隨身的家當跟貴重物品,也打算把信仰的如意娘娘一併帶來。由於如意娘娘的神像高約四十到五十公分,無法放入木箱中,倉促之下只得將神像頭上的鳳冠取下,置於木箱中搬運來台。在基隆登岸之後,信眾們將如意娘娘取出,覓地恢復祭拜。

爾後,這批來自漁山列島的漁民,在政府的安置下遷到台東縣,於一九五六年落居於富岡國小附近的富岡新村,進出富岡漁港討海為生。終於有了定居地後,信徒們集資建廟,於廟宇興建期間,請來時任中國國民黨台東縣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蕭煥復為廟題名,當時蕭煥復考量到信徒多以捕魚為業,加上居民祈求出海平安、滿載而歸,便將原名娘娘廟的寺宇改名為海神廟。

一九七○年,空軍計劃在台東擴建神鷹基地(現志航基地),擇定在海岸山脈末端與猴子山之間修建跑道。富岡新村與海神廟恰當其衝,為配合國防,富岡新村遷移至富岡漁港上方的台地上,海神廟也在空軍的支持下拆除覓地重建,使得海神廟成為全台唯一由空軍興建的廟宇,也正由於是空軍協建,廟宇建築的功能性更為周到,面積更為廣大。

隨著一九八○年代末兩岸民間交流的開放,兩岸宗教往來也隨之恢復,媽祖信眾重返湄洲進香,如意娘娘的信仰也跟著這般腳步,恢復與漁山列島間的聯繫。二○○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居於台東的原漁山列島居民與其後代五十四人組團,首次奉在台如意娘娘經空運赴故土漁山島祈福祭祖。同年九月第十屆中國開漁節期間,如意娘娘再次應邀前往石浦漁港,參加「媽祖祈福巡遊」活動。次年六月,石浦、富岡兩岸一脈相承的如意信俗,被中國大陸國務院公布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第一個橫跨兩岸的信仰類非物質遺產,爾後每年的開漁節,就會是彼此交流、省親的機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