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張德寶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家商號的名稱,也就是德寶商號。艋舺地區早期民眾有「第一好張德寶」的稱號,因為張德寶捐助艋舺龍山寺的興建,到現在龍山寺仍有許多石雕刻有「張德寶敬獻」,說明這位艋舺首富的貢獻。台北市萬華區的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據說就是張德寶商號大宅的舊址。這座大宅有槍眼有石牆更有護城河,不只是宅院更是堅固堡壘。
咸豐三年艋舺地區發生「頂下郊拚」,德寶商行的創辦人張秉鵬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德寶商行仍然屬於頂郊,於是贊助銀寶作為武器,協助泉州三邑人(南安、晉江、惠安)攻打同安人,將同安人驅逐到大稻埕。這場拚鬥無意間造成了大龍峒與大稻埕的開發。
德寶商號的創始人是張秉鵬,泉州府晉江縣人士,幼時父母親就去世,跟著哥哥張秉宇過日子,但張秉宇壯年過世,嫂嫂為了照顧姪子改嫁,於是張秉鵬大多時間在晉江的一間真武廟前活動,大家都叫他「阿泡」。
阿泡十六七歲時,因常在廟宇活動,有一個算命的相士為他看手相與面相,對他說,他命中「有財無庫」,會賺很多錢卻沒財庫存放。而這名相士有個女兒是「有庫無財」,空有一座財庫,卻沒有錢財收入。相士於是決定把女兒許配給他,兩人就能互補,有財又有庫。其實相士是在鼓勵年輕的泡哥,勇闖事業,留在家鄉遲早就變成討海人員,甚至變成海盜。
在岳父的鼓勵下,張秉鵬來到北台灣發展,在艋舺地區的郊商當夥計與廚役。張秉鵬工作很認真也很辛苦,他努力積攢賺來的錢,果然實現夫妻互補的說法。省吃儉用的張秉鵬,還到郊商處尋找投資與賺錢的機會,讓雇用他的行主都覺得他是一個純樸又上進的小夥子,對他非常放心。
張秉鵬後來能夠發跡,除了做生意誠實厚道之外,還與當時的大海盜有「大出海」稱號的蔡牽有關,奠立了「德寶商號」的基礎,也讓他順勢應變將危機變成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