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木槿花羹爽滑馨

文/朱振藩 |2024.04.08
83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時值癸卯年秋,參加情繫活動,一路品茗聯誼。來到了武夷山,第一頓飯菜,在「青瓦食府」,吃得尚滿意,最後的羹湯,印象挺深刻,乃「木槿花蛋花羹」,望之色雅,嗅之芳香,食罷爽滑,餘味不盡,勾起陣陣回憶,頓覺溫馨可人。

木槿以其特性,致有不同稱呼,比方說,它於夏秋季開花,朝發暮落,日日不絕,故名「朝開暮落花」;加上喜光,耐半陰、特愛溫暖溼潤,乾燥貧瘠之土也能生長繁衍,多種植於房前屋後、山坡、邊角閒地,亦可在菜地、果園四周,以單行種植,充籬笆之用,因此又叫「籬障花」、「藩籬花」。而以其特有形狀,俗稱「喇叭花」、「豬油花」、「白面花」、「燈盞花」、「打碗花」、「白牡丹」、「白玉花」等,細數不盡,蔚為大觀。

具適應性極強、於地不爭、甚易栽培的木槿,在夏秋時節,更是繁花似錦,此開彼落,能放異采,足見生命力旺盛。歷來吟詠頗多。

唐人李白〈詠槿〉詩,云:「園花笑芳年,池草豔春色。猶不如槿花,嬋娟玉階側。芬榮何夭促,零落在瞬息。豈茗瓊樹枝,終歲長翁赩。」

元人舒頔亦云:「愛花朝朝開,憐花暮即落。顏色雖可人,賦質無乃薄。亭亭映清池,風動亦綽約。彷佛芙蓉花,依稀木芍藥。炎天眾芳凋,而此獨凌鐵。慰目聊娛情,蒼松在巖壑。」

兩首短短五言詩,將木槿花的習性、姿色等,描繪得淋漓盡致,讀之親切有味。

花色豐富的木槿花,有紫紅、淡紫紅、淡粉紅、白色和紅色。非但可食用,且具清熱解毒等功效。閩西汀州一帶,多選用白色、淡紫色及淡粉紅色製饌;台灣則好用「野人家家燄,燒紅有扶桑」的「朱槿花」燒菜。

至於為何稱之為「朱槿」,據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因此比之。」是以紅色的木槿花,特稱為「扶桑」,亦叫做「朱槿花」也。

食之爽而滑的木槿花,口感頗佳,又美其名為「雞腿蘑」。閩北山區常以此製湯羹。並謂「只要耐得苦,人就會發達」,故譽為「吉祥花」。一般的做法為:將木槿花洗淨,再把糯米加水,熬煮成濃米湯,接著撈出米粒,撒入木槿花,繼續滾煮,略放些鹽,即可食用。亦能加葷素料,如豆腐、百頁、雞蛋等,鮮度報表,堪稱一絕。

台灣島的中南部,木槿花處處可見,尤其是那朱槿花,幾乎是隨處能採。我自幼生長鄉間,對此花再熟悉不過。日常吃「朱槿花豆腐」,只消兩者摻和,大油旺火拌炒,紅白相映成趣,即是一道美味。又,家母燒個素湯,除了這兩樣外,另加金針、黃豆芽、番茄、毛豆等料合烹而成,色彩繽紛,質脆帶糯,微酸亦甘,消脂解膩,難逾於此。

「酥炸木槿花」也是偶一嘗之的點心。年少住員林、霧峰時,司法新村內外,喇叭花茂密開,當時物質較乏,隔鄰有位奶奶,她為汀州人氏,傳授家母此法,其製作要領為:先摘下木槿花,洗淨用開水焯,撈出控乾水分,將雞蛋、麵粉、糖(或用蔥花),加水調成稀糊狀,以花朵蘸之,油炸後盛盤,撒上花椒、鹽,食之有別趣,乃田園風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