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英九總統再度下鄉時,參加偏遠地區學校的畢業典禮,表示教育部應重新思考偏遠地區學校廢校問題;稍後總統夫人周美青以具體行動至東部偏遠學校拜訪,並致贈禮物給學童,讓他們驚喜不已!
在總統講話和夫人具體行動下,偏遠地區學校廢校可能會在下學年度暫緩施行;教育部將會行文各縣市政府不得任意裁撤偏遠小學,這是否真正能解決偏遠地區學校所反映出的相關問題,則是有待進一步的討論。
目前一所偏遠小學的預算,以一年一班的經費概估,在五百萬至一千萬之間,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也是為什麼地方政府會從成本考量,要求廢校,寧願直接補助這些被廢校學生的交通住宿費。教育部若要落實馬總統的政策,則應該由中央直接撥款來補助這些可能要被廢學校的所有預算,要不然只會增加地方財政的負擔而已。同時,也要以更多的經費補助,提供這些偏遠學校教育資源的落差,讓他們不會輸在起跑點。
偏遠地區廢校的主要關鍵在學生人數減少的背後根本因素,也就是這些地區的經濟條件差,父母都離鄉至外地工作,等到一段時日後,孩子到了就學年齡,就把小孩帶到工作地點就學,因而學生逐年減少。所以,要徹底解決偏遠地區廢校的問題,就要重建社區,創造社區工作機會與活力,讓這些為人父母者,可以不必遠離家鄉到外地工作,其子女自然就會留在家鄉就讀,廢校的問題方可從學生數回流上根本解決。
事實上,目前一些偏遠地方尚有一些社區存在,主要是這些小學還存在,尚未廢校。若是,把這些地區的學校直接廢除,將會加速偏遠社區的滅亡,這也是政府首要考慮的後果。
偏遠地區學校和社區是命運共同體,社區的完整性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存廢,更間接影響到教育品質。即使,教育部直接補助經費讓這些學校不會被廢,但若無法讓學生家長,安心在社區中發展,依舊得離鄉背井外出工作,還是會產生隔代教養的問題,這些學生依舊無法接受完整的教育環境,影響其未來發展。
基本上,這些位處偏遠地區的社群,都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與資源,只因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的偏遠和政府相關單位長期漠視下,無法善用這些自然資源創造社區特色,使得這些社區自生自滅。除了少數有創造力的社區能夠群聚力量再造社區活力,讓社區重生,方使得學校不會達到廢校的門檻,但這畢竟是少數。
政府單位想要解決偏遠地區廢校問題,必須在教育經費的補助外,再增加社區營造的經費,建立起每個偏遠地區的特色,使他們可以自給自足,讓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發展,同時,也就願意讓自己的小孩留在家鄉的學校就讀,社區重建才是解決偏遠地區學校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