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由二十五位學者專家和各方代表,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在兼顧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減輕壓力的前提下,研究改進現行升學制度的缺失。這是新政府上台之後,針對各界關注的教育問題,推出的第一個改革機制。
教育問題經緯萬端,歸根究柢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升學制度,過去只有一個升學管道,就是聯招,雖然公平,但「一試定終生」的弊端引發各界訾議,填鴨式教育、扭曲教育的目標始終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近十年來經過教育改革,升學壓力的問題依舊存在,而且還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
教改之後,高中聯招、大專聯招取消了,但升學考試包括國中基測、四技二專統測、大學指考,這種考試制度基本上和過去的聯招沒有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些升學的管道,多了推甄的方式,不過推甄還是要根據考試的成績,基本上教改經過十年,升學制度換湯不換藥。
更令學子感覺沉重的是國中基測要考兩次、大學指考也要考兩次,「一試定終生」的弊病緩解了,取而代之是更大壓力。為了推甄的成績,學子們還必須參加種種課外補習,如音樂、美術、理化實驗等才藝項目,連家長都感到壓力沉重,負擔不起。
教改之後還出現一個嚴重的現象就是偏鄉、弱勢的學生進不了好學校,這個因素很複雜,一方面是偏鄉、弱勢家庭的資源少,二方面是社會結構城鄉差距大,升學管道愈多,對他們愈不利。教育部雖然有「繁星計畫」,讓偏鄉、弱勢生得以進入好的學校,但一則人數有限,二則僅限於升大學,形式意義大於實質。
教育部一開始就針對升學制度下藥,算是抓到了病根,教育問題的根本就在升學制度,但是這問題沉痾已深,「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終究難為。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是希望能夠研議出一個改善升學之道,但是審議委員的組成是關鍵,如果一人一把號,還是難見成效。
教育部成立的這個委員會依各層級升學管道,分設「大學組」、「技專組」、「高中職組」,各組分別設十一至十五名委員。和當年行政院成立的「教改會」多屬重量級委員比起來,這次的委員顯然比較務實些。這一次的任務很單純,就是要設法解開升學制度的結,而不像過去教改會要規劃一大套改革計畫。
雖說單純,結卻不易解。以目前大學錄取率近百分之百的情況,要進入大學已經不是問題,照說學生壓力可以減低,癥結還是在大家都要擠台清交,都要擠醫學系。升高中的問題也一樣,都要擠明星學校。不過教育部已經在推動十二年國教,朝高中優質化、社區化的方向努力。如果十二年國教能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大學的問題要解決就不那麼困難了。
如何提供公平的升學管道,徹底解決升學問題的確不易。不過教育部已邁出「二次教改」的第一步,期盼各組委員能夠如教育部長鄭瑞城所說,把這項工作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事」來做,為二次教改端出漂亮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