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人間融和(摘錄)2-1

文/星雲大師 |2024.02.27
881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於日內瓦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專題演講「融和與和平」,現場有英文直譯及瑞士德語、廣東話同步翻譯,另以遠距視訊同步播出。(2006.06.24)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記者:大師!您在不久前應邀到聯合國講演(2006年6月24日於日內瓦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主講「融和與和平」)的時候,想向大家傳達的是什麼?



大師:世界和平、人間融和。



記者:請問大師,您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讓大家對融和與和平有更高的警覺性?



大師:這個世界講究貧富,我富有,你貧窮;我有力量,你沒有力量,這都是比較性的。我覺得和平一定要平等。

世界之所以有爭執,就是以「我」為中心,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你非得要記得我,這個都是我執、我慢,是糾紛的起源。讓自己跟別人是對等的,我、你都是一樣的,把你當成我,不要執著,就容易和平。



記者:一邊聽大師講,一邊也思考關於最近撰寫的書籍,書的內容提到近年來的社會變遷,也都有大師的這些想法在裡頭。應該要如何應用到理論上面呢?



大師:這個世界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安定,但是也要有一些有心人士來促進,就像高(希均)教授在出版界,天天提高社會大眾的知識,提高人性的光明;心胸寬大就能容納,就能促進和平。



記者:我認同大師的講法。現今社會上很多人,只是單純地模仿他們眼前所看到的,很多時候忽略了社會上美好的一面,也因而錯失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訊息。

創造因緣 發揚善美

大師:現在的大眾傳播,對於光明的、善美的發揚比較少,對於醜惡的、渲染的比較多,這是很遺憾的事。我看你有心發揚光明的一面,所以很高興跟你談話。



記者:我在紐約當過二年的記者,寫過有關於犯罪、商業及娛樂界的新聞,後來慢慢就寫一些社會正面的故事、新聞,但是發現這些好像大家比較不感興趣。



大師:可是社會很需要。



記者:大師您建立了很多國際性的組織幫助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您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大師:佛教講因緣,也就是條件,具備條件就沒有困難,就有因緣。



記者:您有可能創造這些因緣嗎?



大師:這個因緣是對等的。比方你要富有,要看你待人如何;想要獲得社會的公認,你就要有付出,沒有付出、沒有對等交流,就不能成事了。好比有的人想發財,但是沒有播種,又如何能收成呢?就像你問我關於台灣的志工,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義工」,不管志工也好,義工也好,主要就是先講究付出,你有付出,才能改善這個社會、改善人我。

台灣在政治上雖然吵吵鬧鬧,在武力上也不及一些世界大國,但是台灣的人民做義工,毫不講究收入,都是真心地付出,是世界之冠。



記者:我在寫書的時候,發現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採取一種比較強硬、強勢的態度,想要改變這個社會,他們不肯接受現實社會的生態、狀況,覺得自己的行為可以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我也發現,前者這個強勢、積極的態度,好像還是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是佛教卻提到,我們應該接受現有的因緣。就這二者,請問大師您的看法如何?

大師:一個是力的表現,一個是慈悲的、柔性的表現。有時候需要用力來折服,有時候則需要用愛來攝受,雙管齊下。好比父母對於兒女的教育方式,父親都是比較嚴厲,母親比較慈愛,也好像春夏秋冬,氣候冷熱能夠調和,萬物就能生長了。

慈悲教育 立場互換

高希均教授:大師!我請教您一個問題。您經常到世界各地弘法,最近也去了一趟歐洲,見了重要的人物。您對於世界上和平相處、慈善、慈悲的潮流,感覺是愈來愈強烈,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呢?



大師: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現在的人心對於過去所重視的「仁義」觀念,相較之下是比較沒落。



記者: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焦點都不對了?雖然我們承認這些人是領導者,但是可能真正的領導者,可以改變世界的領導者是在其他領域,而我們沒有看到這些人?



大師:眼睛看到的是形相上的事物,在佛法講是假相、幻相,好比是天空彩色的雲朵,一下子就消失了。如果你看到的是「仁義」,這種如空氣般看不見,但是卻為人所需要的東西,它才會萬古流傳。



記者:在我的書最後,提到關於社會上正面的故事,就像我們喝的水和空氣,雖然我們常常會忘記它的存在,但是我們還是需要這些故事來豐富心靈。



大師:牙齒是有力的,舌頭是柔軟的,但是牙齒先掉,舌頭最後。外在的東西可以建設,會進步,而內心的慈悲、智慧、道義、對全人類的包容,這是教育,更要搶先在前面進步。



記者:我們要如何進行慈悲的教育呢?



大師:經常做立場互換。



記者:所謂「立場互換」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的能力,還是我們要常常去練習的?



大師:這可以練習。比方我快樂、你痛苦,我就不能把我的快樂建立在你的痛苦上,要想到「假如你是我」,如此,大家就會平衡了。好比過去釋迦牟尼佛就是毫無要求、報償地付出,他一生都不是執意要賺一個什麼東西,都是在為別人犧牲奉獻。如果這種人多一點的話,社會就會改善,就會有人願意效法他,佛教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佛教在世界各地流傳,跟基督教一樣,都是為了宣揚博愛、慈悲,這對社會是有貢獻的。我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就是最早的義工。



記者:大師您見到教宗的時候,有沒有機會跟他提到羅馬教廷對於女性(擔任)神父的因緣?



大師:沒有談到這個問題。倒是有一位樞機主教強調,信了天主教不能再信別的宗教。佛教的看法就不一樣,例如,我在這個學校讀書,也可以到另一個學校去交流;我可以交這個朋友,也可以交那個朋友;我可以吃這一道菜,也可以換另一道菜;又好比女性可以嫁一個丈夫,但是也可以有很多男性的普通朋友。你不能因為信了一個宗教,其他的就不來往了。我認為,你可以選擇信仰一個宗教,但是和別的宗教還是可以成為朋友。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