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生命永續」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之重要性
在上周的文章中談到,如果大家想要真正幫助已經不幸陷入末期生命困境的親人解套,首先,自己以及家人都必須要建立「生命永續」的宏觀思想與「佛性不生不滅」的堅實信念,而且要形成共識,然後依憑佛法、如實奉行,如此才能實質地幫助親人解脫困境,最後,能夠如願地捨報往生。
接著,我再以「數學方程式」的「定義域」為喻,啟發大家在思想及觀念上,破除原本一生一世「生死觀」的局限性,擴展「生命的定義域」到「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如此一來,「人生方程式」中的生死難題與困境不但有解,而且更有未來無窮的希望與契機。
以上所述的這兩件事,都是一切有情眾生「佛性不生不滅」與「生命永續」的「終極真實」,也是至關重要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大家可千萬不要等閒視之。為什麼我要如此鄭重地強調「佛性不生不滅」與「生命永續」的認知與信念?因為,大家對於「生命永續」有了堅實且穩固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對於「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生起真正的信念,才能對佛法生起不動搖的堅固信念,才能真正破除對於「死亡」的無謂恐懼,對於我所傳授的心法祕笈才能如實地相應與信受奉行,也才能強而有力地具體落實為實際行動,最後才能夠真正產生感應的力量,達到為末期親人困境解套的預期功效。
重新認知「死亡」的面貌與意涵,坦然面對及接受「自然死」的來臨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進一步解析,如何針對「死亡」一事,做正面且健康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其實,從「十方三世」與「生命永續」的宏觀視野來看,「生」與「死」本是有情生命的一體兩面,相依相成,交互循環而緊密相連的。
然而,芸芸眾生宥於「分段生死」的局限,看不到「下一期生命」的續起,而只看到「這一期生命」的謝幕——亦即世俗所謂的「死亡」,因而誤將其視為生命的「終結與斷滅」,避之唯恐不及,一切煩惱也都由此而生。
芸芸眾生因為看不到「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不能坦然面對「死亡」,更無法接受「死亡」,還想盡辦法抗拒「死亡」,希冀妄想能夠長生不死,但是到頭來終究不敵自然老化與疾病,老病到了極點,遲早都必須面對「死亡」的結局。
星雲大師開示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生死問題,「老、病、死、生」本是大地有情生命的自然旋律常態,緣至而生,緣盡則死,有緣再來,生生死死,輾轉相續,無始無終,如是而已。
「自然的死亡」既不是疾病,也不是問題,而現代醫療卻一律將「死亡」視為「疾病」來對治與處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與盲點。相較之下,古人反而多半能夠坦然面對及接受「自然死亡」的來臨,也因此能夠享有自然的「善終」。及至近代,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及醫療的普及,人類妄想運用先進的醫療科技克服疾病,乃至戰勝「死亡」,卻往往因此而拖過了「人生的賞味期」,淪為「生命的延畢生」,最後不幸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兩難困境,也因此而有「安樂死」的需求與呼聲,陷入一種生死弔詭的情境。
不幸的是,「安樂死」並不能、也沒有真正解決生命的困境,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慧開按:有關「安樂死」及其相關問題的討論,請參閱《生命的永續經營》(中冊),〈「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頁36~74;〈您所不知道的「安樂死」真相〉,頁339~383。】
因此,如果想為陷入末期生命困境的親人實質解套,首先,我們必須重新認知「死亡」的真實面貌與意涵,改變對於「死亡」的定義,將「死亡」視為生命跑道的轉換,以及未來生命的續起,而非生命的終結與斷滅。有關「死亡」的真實面貌與意涵,請大家參閱下列這幾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如實地了解「死亡」的本然面貌與意義:
收錄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1)〈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頁44~48;(2)〈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生命的未來出路〉,頁49~53;(3)〈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頁178~189。
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上冊):(1)〈「生死輪迴的現代探索與解讀〉,頁260~319;(2)〈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及至與奧祕〉,頁320~345。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下冊):〈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頁102~136。(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