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侍記錄的見聞與感動

文/滿義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2024.02.16
845觀看次
字級

文/滿義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如果有人問我:此生最感慶幸的事是什麼?

答案無庸置疑,當然是:學佛出家,並能隨侍師父身邊記錄!

談到這件事,很自然回想起1986年9月,在我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專修部二年級上學期的開學典禮上,教務主任依空法師為我們宣讀,當時正在美國西來寺閉關的師父上人寫給佛學院學生的一封信。當天空師父讀過信之後,順勢鼓勵同學寫信給師父,於是我在滿懷感動的心情下,提筆寫下了生平第一封給師父的信。沒想到一個多月後,竟然收到師父給我的回函,他說佛教很需要文學的人才,勉勵我好好努力,共同在佛光山為佛教奉獻。

師父的鼓勵,就像一股暖流,時時激勵著我。後來師父在1991年成立書記室,同年7月,我收到調職「開山寮書記」的人事派令,因此得以隨侍師父,記錄他的文章。





在隨侍記錄的日子裡,除了時時沉浸在佛光法喜裡,更多的是被師父「有教無我」、一心只為弘揚人間佛教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例如,過去經常有人問:佛教的書籍那麼多,到底要看哪一本才能全盤了解佛教?

為了解決這個佛教存在已久的問題,師父不斷在心中蘊釀,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寫出一本或一套佛書,可以幫助大眾全面認識佛教。

這個心願在1995年《佛教》叢書出版時終於實現了。師父在這一套叢書裡,依「教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等十大類來介紹佛教,讓人能夠系統化地一窺佛教全貌。之後又於1999年編著一套十二冊的《佛光教科書》,希望兩者能相輔相成,幫助有心人循序漸進地深入佛法堂奧。只不過《佛光教科書》的最後一篇文稿,竟是師父在「小中風」的情況下抱病完成的。

記得那天一早,我到法堂上班,發現門窗洞開,燈也是亮著的,可是裡面空無一人。隔壁的開山寮裡,不斷有人進出。我一時好奇,跟著走進開山寮,一眼見到師父倚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旁有長老惠師父、容師父,以及幾位侍者圍繞著。

師父見到我,用虛弱的聲音說:「滿義,去拿紙筆過來。」一旁的長老一聽,知道師父又要口述文章了,連忙齊聲說道:「師父,不可以啊,您現在要多休息,不能再工作。」然而師父不顧眾人勸阻,只聽他輕聲說道:「《佛光教科書》現在只剩最後一篇就可以付印了,你們不必擔心我,讓我把它完成,好讓這套書早日出版吧!」於是儘管說話明顯有些吃力,師父依然憑著願心毅力,思緒清晰、條理分明、一氣呵成地口述完《佛光教科書》的最後一篇文稿,那就是第六冊《實用佛教》的第十五課〈佛教徒的一日行〉。

師父一生,像這樣「為法忘軀」的事例,可謂多不勝數。因為師父認為,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為佛子的我們,應該深思:如何將這塊福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為了極致發揮佛教的價值與功能,師父一生沒有假期,沒有個人,更沒有退休,他永遠心繫佛教,時刻胸懷眾生。為了替人間佛教開創更大的弘傳空間,期讓眾生有多一分得度的因緣,於是他展開「全方位」的弘化。而當中,「著書立說」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





所謂「化當代莫若口,傳來世無如書」,師父深知文字弘法的影響力既深且遠,因此一生寫作不輟,著作等身,出版了三百九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總計四千多萬字。只是背後少有人知道,師父每天都有會不完的客,有各界邀約的講演不斷,還有各種會議、法會、活動要主持,甚至徒眾要請示、學生要上課、工程要巡視。尤其1991年佛光會成立後,更是馬不停蹄地巡迴五大洲,主持各國協、分會的說明會、籌備會、成立大會、幹部講習會、座談會,乃至皈依三寶、佛學講座等。

師父每天的行程一個接一個,他不像專職的作家,有充裕的時間寫作,他的文章大都是利用弘法之餘的零碎時間完成的。例如2000年《人間福報》發行時,師父在頭版開闢專欄,先後撰寫《迷悟之間》與《人間萬事》各三年,每天一篇,約一千至一千二百字左右,六年下來累計二千一百多篇,總計二百多萬字,幾乎都是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利用南來北往坐在汽車裡,或是出國時在機場等飛機,甚至在飛機上,乃至每天的飯後跑香,都是他口述文章的時間。

師父才思敏捷,「世間萬法」都可以「信手拈來」,成為寫作的題材。師父不但「大塊假我以文章」,而且「出口成章」,一篇文章,只要有個大綱,甚至只要有題目,他立即文思泉湧,一氣呵成地口述下來,便是一篇條理分理、邏輯清楚的妙文佳作。

通常千字左右的短文,師父平均大約二十分鐘就能完成一篇,有時一天可以寫個十來篇,因此《迷悟之間》與《人間萬事》各刊載三年,但都不到二年就已寫好三年的篇數,這還不包括其他同時進行的,像是《合掌人生》、學術論文、主題演說、民意論壇等。

師父曾說,他所以能快速地口述成章,主要得力於經常應邀講演,練就了打腹稿的能力。其實依我的觀察,這固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師父的佛學素養深厚、修行體悟深刻,加上世間學問淵博、人生歷練豐富,所以他深懂人心、人性,繼而能針對人生的需要,把「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法抒發為文,帶給眾生利益。所以師父的文章,總覺得是他「自性」的流露,是實踐佛法的修行體悟,也是對眾生的悲憫情懷。

由於師父一心只想多寫一些文章來利益眾生,因此即使生病住院,都可以在病房裡,一邊吊著點滴,一邊不停地口述;平日裡,犧牲休息、睡眠的時間,就更不用說了。





記得在《人間萬事》刊載期間,只要師父在山上,每天清晨五點不到,他就會從傳燈樓二樓法堂,打電話到五樓研究室給我。每當電話一響,拿起聽筒,就會傳來師父輕柔的聲音問道:起來了嗎?每回我都是精神抖擻地回答:起來了!

事實上,我通常都是利用晚間整理當天口述的文稿,以便隔天一早可以交卷。因此,有時我會先小睡一下,然後早早起來整理;有時則是整理到凌晨,才剛睡下不久電話就響了。但不管如何,我的回答都是:起來了!

這時師父就會說:可以下來了! 於是我快速地刷牙、洗臉,然後下到二樓,只見師父已經好整以暇地坐在位子上,準備開始工作了。

依照平時的慣例,我會把已打字成篇的文稿,一篇列印二份,讓師父看著文稿聽我念,中間如果有需要增補或修改的地方,師父會隨時提出,讓我修正後再作最後定稿。

從《迷悟之間》到《人間萬事》,都是依著這個模式進行。可是後來有一天,師父告訴我,他的眼睛已經看不清楚了。從那之後,不管是已口述好的文稿,或是待撰的大綱、題目,師父就只能聽我念。但是儘管如此,師父絲毫不受影響,他依然輕鬆自如地完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這期間,曾發生這麼一段小插曲。有一天,才清晨三點,電話就響了。電話中,師徒如往常一樣對話後,我飛快下到二樓。一樣是先念過所有已成篇的文稿,之後師父口述了三篇新的文章。這時,師父突然像是自言自語,又像在問我:「奇怪,我的侍者今天怎麼還不來上班?」

原來,平時一到六點左右,湯藥侍者就會進來為師父測量血糖。師父覺得今天已經工作這麼久,應該早就過了六點,為什麼還不見侍者到來? 結果事後才發現,原來當天師父看錯時間,他把三點看成五點,所以我們比平時提早二個小時上班。

曾經師父不只一次說過,他因為眼睛看不見,加上手抖,所以平時只要靈感一來,有了想寫的題目或大綱、內容,他就急著想趕快念給我聽,讓我記錄下來,免得過後忘了。因此師父早起,其實並不是睡不著,而是心中有太多想要帶給眾生的佛法,他急著把它寫下來呀!

視力上的不便之外,由於師父曾因心肌梗塞,做了心臟繞道手術,把左腿的靜脈借給心臟血管使用,加上糖尿病的關係,造成雙腿血管阻塞,因此走路常感舉步惟艱。

有一段時期,師父經常出國弘法,每次在機場進出海關,長長的通道總讓師父走得很辛苦。隨行的蕭碧霞師姑因此經常借來輪椅,只是師父一向威儀嚴整,每次都是拒坐。直到有一次到香港,也許是當天師父的雙腿實在太乏力了,師父竟然欣然坐上輪椅,而且這一坐,師父發現,坐輪椅可以快速通關,節省很多時間,從此他不再排拒坐輪椅通關,甚至到了後來,連平時都必須靠輪椅代步。





由於記錄文稿,讓我得以有因緣跟隨師父的腳步,走過十幾個國家地區,親眼見證師父如何在成就一場又一場的弘法盛會之際,又能同時完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而這一路走來,我也看著師父從雙眼明亮到幾近看不見,從健步如飛到以輪椅代步。但是儘管色身會衰老、世事有變遷,唯一不變的,是師父弘法的熱情。

師父的悲心宏願,從來不因色身老病而稍減分毫,反而更加勇猛精進,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只為多爭取一點時間來為眾生服務。

師父一生,就像他曾經發願,願將自己的血液化為清水,供給參加大專 佛學夏令營的學員飲用一樣;師父一直都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他用全副的身心、生命,無我無私地奉獻,造就出今日的人間佛教,成為人間的一道光明,不但照亮了無數黑暗的角落,成就了無數善美的好事,更讓無數的生命因此得以翻轉。

在人間佛教嘉惠的廣大群眾中,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人生,若不是遇到師父,若沒有人間佛教,恐怕難脫「空來人間走一回」之嘆!因此,我對師父的感恩之深、對人間佛教的感情之濃,實難以為外人道。不過我很能感同身受,了解為什麼在師父圓寂後的第一時間,會有那麼多各界人士,紛紛自發性地撰文,表達對師父的崇敬與緬懷。我在想,師父以真心待人,人必報之以誠,這應該也是很自然的道理!

如今師父的色身雖然隨著化世圓滿而入滅,但是師父在五大洲所創建的佛光道場,以及所推動的弘法事業與活動,尤其師父的著作三百九十五冊《星雲大師全集》,都是師父的「法身」應化,時時都在閃耀著智慧的光華,指引著眾生邁向成佛之道。

就像當初佛陀住世時,雖然無法度盡無緣眾生,卻已為眾生留下得度的因緣。相信未來,「人間佛教」必將永為眾生得度的慈航,一定會有更多人跟我一樣,因為「人間佛教」而重獲新生!





(摘自遠見天下、香海文化共同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弟子如是說【卷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