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宏法師(美國夏威夷佛光山住持)
師父上人在《往事百語》〈感動是最美的世界〉這一篇寫到:「有許多人問我:是什麼力量,使得您在面臨這麼多的橫逆阻難下,還能屢仆屢起,永不灰心?這與我生來容易感動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我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因此呈現在我心裡的世界,永遠都充滿著光明美好,從而鼓舞我不斷向前邁進。」大師也說:「感動就是佛心,感動就是佛性,感動是不可少的修行。」師父的這段話,一直是我在實踐佛法道路上的重要啟發,對於別人的恩惠和付出,要時時心存感動感恩,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要能夠處處感動到別人。
發心出家最吉祥
1974年的夏天,我做了一生中一個重大的決定──「出家」。師父說:「出家很辛苦。」我回應:「我出家不是為了享受。」師父繼續說:「出家以後十年都不可以下山。」「我可以一輩子都不下山。」簡短地一問一答後,師父說:「那你回去做準備吧!」我既驚喜又感恩,沒有想到能如此順利地得到師父的應允。
出家後,我的命運開始有了轉變,所見所聞都朝向光明及正面思考。除了感恩和感動,人生也有了方向和目標。我常感到佛菩薩對我的加持,我何其幸運能成為師父您座下的一名弟子,得以親近明師,聆聽您的教誨,開啟我的智慧。
記得出家當天,朝山會舘準備了許多素席,幾乎全山的僧眾都聚在一起共進午餐,我原本以為那是出家的儀式之一,聽了大師的開示後才明白,佛教中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真正意義是佛歡喜日、僧寶節、盂蘭盆節,所以這一天會舉辦供僧儀式。自從出家那天起,我就將每年的供僧日視為我的重生之日,我感謝師父上人賜與我重生,每到了農曆七月,我感到特別地歡喜開心。
師父的生日也在農曆七月,但他一生惜福,從不讓人為他慶祝生日。直到大師六十歲那年,弟子們請求要為師父祝壽,師父就讓所有徒眾六十歲以上的父母都到山上來一起慶祝。那年,我的母親剛好也六十歲,她特別感到榮幸開心,一輩子都感念師父的大慈悲心,讓她度過一生難忘的生日。
我選擇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是民間的中元普度出家,發願以此出家功德回向給累世的父母、師長、祖先,讓他們都能因此功德而獲得超度解脫。之後,師父又將七月訂為「孝道月」,全球別分院道場都舉行誦經、祈福、供僧、法會,並以此功德回向給歷代祖先,將原本民間視為「鬼月」的日子,提升了它的意義和價值。
朝聖禮佛釋迦尊
1979年12月8日,我跟隨師父率領的「印度朝聖團」二百人,前往佛陀的故鄉,在佛陀覺悟的菩提樹下禮拜佛陀,是多麼大的福報啊!這是我這一生所獲得最珍貴的禮物。
沿途的交通工具多半是火車,很長的時間都在火車上,包括睡覺、吃飯。我看見好多貧窮的印度人以車站為家,他們地上鋪著一塊布,一家大小的生活就在那一塊布上。他們對我們很好奇,紛紛圍上來觀看。我們每到一個聖地,就有許多的小朋友圍上來,向我們乞討食物或金錢。
常住準備了一些物資,如禦寒毛毯、衣物和食物等,要與一路上的當地民眾結緣。來印度主要是朝聖,也做了慈善救濟的工作。在佛陀的故鄉,我們很難想像它的落後和貧窮,我心想,這肯定是佛菩薩的慈悲,選擇出世在苦難的地方,來幫助這些受苦受難的人民。
這一趟印度朝聖之旅,讓我和佛陀拉近了距離,也打開了眼界,看到貧窮落後的印度,看到一路上虔誠的佛教徒們,他們懷著思念佛陀的情感,不遠千里而來,匍匐在佛陀的聖地,禮拜誦經。那分虔誠專注的神情,讓我看到佛教徒們信仰的情操,令我心生尊敬和感動。
在菩提迦耶時,有位寺院的住持法師供養師父許多佛陀的舍利。師父很慈悲,把所有的舍利分給每位朝聖團的成員們,我也幸運地擁有了一份,我一路小心地捧回舍利,供奉在大悲殿內。之後,得知彰化福山寺正在興建,於是將舍利供養在福山寺,祈願佛力加持,建寺圓滿順利。
感恩師父上人的恩賜,讓我藉此朝聖因緣增廣了見聞,親近了佛陀,更增加了我對佛教信仰的認知和信心,並從此發願盡形壽、獻生命,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而努力。
普門大開納天下
師父在《星雲說喻》〈普門大開〉的文章中提到,當他初到台灣時,曾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時光,日子裡有過三餐不繼、顛沛流離、走投無路的困境。那段深刻的經歷讓他下定決心,日後一定要普門大開,廣接來者,讓更多人得到幫助。二十年後,師父上人先後在台北成立了「普門精舍」和「普門寺」,教導所有徒眾必須善待信徒,讓每一個前來的人都能滿載歡喜而歸。
我從佛學院畢業後,非常幸運地,第一個服務的單位就是普門寺,當年的住持是慈容法師,他度眾有方,在普門寺開展了許多活動,包括青年會、金剛團、婦女會、兒童班、讀書會、合唱團、才藝班等,接引了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男女老少信徒的參與,將師父上人「普門」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在那個啟蒙階段,我學到了各種弘法度眾的方法,為我日後在海外弘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方法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成長,對此我心懷無限的感激。
師父說:「無論是創造事業,或拓展理想,主要看你自己的門開得多大?你的心能擁有多少人?心門開得多大,事業就有多大,理想便有多寬廣。」「你的心裡能容納一家人,你就做一家人的家長;你能容納一個鄉,你就可以做鄉長;能容納一個縣,就可以做縣長;能容納一個省,就可以做省長;能容納一個國家,就可以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即是。」
師父以「普門」二字道出他的胸懷,期許徒眾效法學習。我時刻謹記師父的叮嚀:「世界寬廣,人生長遠,不妨普門大開,廣納天下,讓我們的心任白雲自卷舒,天空自蔚藍。」
海外弘法利群生
1991年7月,我跟隨師父上人到加拿大弘法,同時成立了溫哥華、渥太華、多倫多佛光會。師父在離開加國時問隨行人員:「有誰願意留下來在此地弘法,帶動佛光會?」我毫無猶豫地舉起手說:「我願意。」於是,車子在高速公路上滑落附近的交流道,我就在路邊下了車,向大家揮手告別,開始了我在他鄉異地,舉目無親的一段旅程。
師父可能會以為弟子我很勇敢,弟子其實是不忍心看師父這般地辛苦,心想:能分擔您絲毫的辛苦,弟子我都是心甘情願的。
有一年回到山上銷假時,跟師父報告多倫多弘法的甘苦,師父的一句話:「你只知道多倫多,你了解你的師父嗎?」令弟子慚愧,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是啊!為什麼弟子的世界如此地狹窄,只知道有多倫多,居然不了解您心中有多少需要您操心的事。每次見到您,除了講述多倫多的工作以外,還把所有的煩惱往您身上倒,向您訴苦,從來沒有對您表達問候關心。
在加拿大歷經七年的弘法建寺歲月,每當遇到困難時,總會想到師父的開示:「人恆處在幸福安逸的環境中,缺乏外境的刺激,很容易喪失奮鬥力,如同溫室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人生必須遭遇種種的磨難、挫折與打擊,才能如暴風中的雄鷹,搏擊長空;如狂風驟雨中的海燕,迎擊不退。」師父的這段話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力量。
1998年多倫多道場落成,師父親臨主持落成開光典禮,特別寫了一幅墨寶「多城依宏」送我,說了一句「願力不可思議」,這是您給弟子的一分肯定和期許。
靈山會上願相逢
2023年2月5日晚上,當接到山上通知要儘速回山的消息後,我訂了2月6日的班機,2月8日凌晨三點回到了本山。除了雲居樓傳來一陣陣「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聲外,山上一片祥和、寧靜。
2月10日在傳燈樓四樓的籌備會議上,由宗長、長老們主持,當討論到2月13日當天的流程時,我心想師父的性格不願意勞師動眾,不輕易麻煩大家,不喜歡繁文縟節,總是給人方便、給人歡喜,所以讚頌會必然是簡單、莊嚴而隆重的儀式。因此,在會議中我斗膽提出把「公祭」項目改成「各界代表向星雲大師哀悼致意」,居然立即得到了主席團的認可,足見大眾同心協力,希望以最圓滿的方式送別師父的那份懇切。2月13日圓滿完成了追思讚頌會、荼毘、奉安的儀式,全山弟子們遵循您的教導,充分展現了「集體創作」的精神。
2月14日和尚和長老囑咐叮嚀大家:「要繼續師父上人的弘法理念和思想,不要懈怠,要時時自我檢測和督促。」弟子們都相信師父的精神會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師父的法身也將遍滿在宇宙虛空之中,師父的光明將會照耀著我們,引領我們一起在弘揚人間佛教的道路上更加地精進努力。會場中師兄弟之間的道情法愛,讓人倍感溫馨和感動不已。
本山及別分院道場的弘法工作並沒有因為師父的圓寂而停擺,大家更是加倍精進努力,更記取您平日的教誨。師父為我們留下的三九五冊《星雲大師全集》,處處都是弟子們學習的法寶和修行的指南。
師父,您說要生生世世做和尚,我們也都相信您一定會乘願再來,繼續實踐菩薩道精神。如您所說:「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因此,無論師父您在何處,我們都會永遠跟隨著您,繼續為世間點亮明燈。我們會是您的千百億化身,把歡喜布滿人間,把光明照亮世間,讓佛光永普照,法水永長流,令法幢不容傾倒,慧燈永不熄滅。祈願靈山勝會時師徒再相逢!
(摘自遠見天下、香海文化共同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弟子如是說【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