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紅海危機已導致歐元區與英國製造業者一年來首度遭遇供應鏈惡化,元月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標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到50以下,顯示多數製造業者表示供應商交貨到工廠的時間拉長,可能加重歐洲通膨壓力,並使製造業者雪上加霜。
野村控股經濟學者莫蘭表示,這項指標「明確顯示歐洲開始感受到紅海危機對企業的衝擊,且發生的時間比預期更早」。
紅海航線通常占全球海上貿易量的15%,包括全球8%的海運穀物,12%、8%的海運石油及液化天然氣(LNG)貿易量。
德國、法國及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供應鏈均告惡化,希臘受創最重。由於貨輪改道南非好望角,一些汽車製造業已感受到衝擊,特斯拉德國廠,富豪比利時廠,及鈴木匈牙利廠部分生產線已經停擺。
從去年10月19日葉門胡塞反抗軍開始攻擊紅海貨輪以來,此一航線的貨運量已急劇減少。截至元月28日止的一周內,穿過蘇伊士運河的貨輪數比10月底減少65%。亞洲──地中海航線的海運費率比去年11月大漲290%,亞洲──北歐航線的漲幅也類似,英國等歐洲國家元月的供應鏈投入價格已經上漲。
許多經濟學者擔憂紅海危機對全球通膨的衝擊。牛津經濟學公司學者拉考表示,未來數月海運成本可能居高不下,預估將使歐元區整體通膨率上升0.3~0.4個百分點,主要衝擊將在今年下半年顯現。野村經濟學者莫蘭表示,整體通膨風險「將不會很嚴重」,因為有替代航線,且貨運干擾並非發生在需求旺季。
遠東至美西40呎櫃 狂飆13%
此外,受到亞洲至北美運價持續飆漲激勵,遠東──美西40呎櫃狂飆13%,歐洲線即便回跌也僅下滑4.8%,2日出爐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SCFI)運價指數再度翻揚,上漲38.64點至2217.73點,周漲幅1.77%。
國內的航運業者指出,大家過度去解讀歐洲線回跌,造成不了解市況的投資人出現恐慌,市場缺船的現況沒有改變,除了年後貨量少看起來比較不吃緊,3月開始中國大陸開始出貨,市場緊張的情況會更嚴重。較前一周漲239美元(約新台幣7460元),漲幅達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