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趣】文人壺與曼生十八式

文/蔡宗霖  |2024.02.01
251觀看次
字級

文/蔡宗霖

近日整理照片,意外看到杭州旅遊拍攝的舊照,「合歡壺」刻有「試陽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笠蔭壺」刻有「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回想第一次看到陳曼生的「文人壺」,是在二○一七年杭州文化創意博覽會行程空檔,抽空前去杭州唐雲美術館。因館方人員推薦,參觀了陳曼生的八把壺(復製品),其他收藏尚有石濤等名作。唐雲美術館的八把壺,把把有故事,每把壺上皆有「曼生銘」,短短數字,代表不同文人雅士的故事,餘韻無窮。當時並不知,其創作為何會稱為「曼生十八式」。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一七六八~一八二二),本身雖不製壺,卻以設計壺型、撰寫壺銘,鑄詩、書、印於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突破了當時的壺形想像拘束,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曼生」是他的號。雖在官運上不亨通,但一生喜歡漫遊及創作,是一個藝術上的通才,詩書畫印樣樣拿得起。於金石書畫以外,他更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主張製壺創新,以為「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須得「天趣」。這一主張,與紫砂陶藝相結合,深得製作者和欣賞者的追捧。

陳曼生賦予紫砂陶文人色彩,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與楊彭年合作,由他或是朋友題銘,在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曼生壺」。

不過,曼生十八式卻不僅僅十八種,共約有三十八種壺型傳世,造型多以線條之美呈現。最重要的是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如柱礎、井欄、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笠蔭、傳爐、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瓢、匏等。由於曾任溧陽縣令,陳曼生還曾將溧陽景點設計在壺上。

由於陳曼生及文人們的參與,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讓壺器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茶壺製作也從單純的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層次。他將文人詩畫、日常生活融入「曼生壺」的創作中,讓生活融入更多趣味,也讓更多人喫茶時感受到文人雅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