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下的煤港」(又稱「印象‧月出」)
一八三五年 92.3X122.8CM
一八三五年的「月光下的煤港」是他的代表作,後來的藝評家把這幅畫和後期印象派大師莫內相比,認為兩者之間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印象派的名字源自莫內的「印象‧日出」,大家稱透納這畫為「印象‧月出」。
透納(一七七五年~一八五一年)出生在英國倫敦小巷中一個理髮師的家庭,九歲便為酒商畫商標,十二歲布置和描繪理髮店裡的櫥窗,意外受到整條街上居民的讚賞。
十四歲考進皇家美術學院,十六歲得獎並在皇家美術學院舉辦首次畫展,展出著名的「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十八歲的青年畫家開始設立個人工作室,排隊等待購買他作品的畫商幾乎有半條街道。
二十歲成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透納的人和作品一樣,豪放不羈,絲毫不受學院派的約束,一生積極探索如何表現大自然中的光和色。這位行吟式的詩人畫家,為了更深入觀察和體驗,經常到歐洲各城市鄉村旅遊寫生,以靈動之筆書寫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色。旅遊帶給他許多創作靈感,尤其是他特出的水彩技法──用近乎抽象透明的手法描繪大自然的景物。
充滿水氣的威尼斯,從一八一九年開始直到晚年,他筆下不曾遠離,可以說水鄉的風景豐富了他的創作。
一八四○年旅居威尼斯期間,畫家再度創作一系列的水彩精品,包括世界著名的「威尼斯之景」。畫面中小船在運河上穿梭,色彩明快,筆觸輕盈,畫得很薄,展現難度極高的透明度。二○○五年此畫在紐約克里斯帝拍賣行,以三千五百八十萬美元拍出,破了英國畫家的售價記錄,成為世界上「最貴的威尼斯」。
三十歲以後,透納拒絕參加皇家美術學院會議的特權,並不再公開場合露面,儘管照樣舉辦畫展,卻拒絕出售作品。
四十歲以後,淡泊名利的畫家,完全推掉所有的應酬,只呈現作品。
具有浪漫主義氣質的畫家,豐富的幻想力完全表現在畫中,每當現實與想象衝突時,就以幻想代替現實,在印象派誕生之前,透納就先說過:「你應當畫你的印象 」,這形成他獨特而強烈的個人風格。
一八三五年的「月光下的煤港」是他的代表作,後來的藝評家把這幅畫和後期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畫相比,認為兩者之間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印象派的名字源自莫內的「印象‧日出」,大家則稱透納該畫為「印象‧月出」。
月光下的煤港,幽靜寧謐,只有柔和的色彩,白天的忙碌景觀被美麗清幽的月光遮蓋,海天一色,大自然的光色和空氣的微妙變化交織融合,閒逸的小船彷彿在無波的海洋上徜徉。
透納晚期的水彩畫,不僅輕盈透明,他也是首位把物象結構溶入光色之中的畫家。閃爍奪目的顏色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分不清輪廓線條,然而那朦朧的光影和強烈的筆觸,在水氣、雲霧、浪濤之間,表現出虛幻飄渺的動感;迷朦光線和大氣渾然一體的氣氛,強調的是流動時刻的景象,彷彿象徵稍縱即逝的良辰美景,令人陶醉之餘,更提醒人們要珍惜美好時光。
透納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泰斗,淋漓盡致的風景畫法影響整個歐洲畫壇。是他,把風景畫提高到肖像畫和歷史畫的同等地位;也是他,使英國水彩畫的黃金時代達到了最頂巔。
他去世後,遺囑是將他全部財產十四萬英鎊分配給年老貧困的藝術家,作品則捐贈給國家畫廊。
今天,畫家雖然不在了,可是他確是藝術史上一顆永不殞落的明亮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