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蒙特婁無牆工人博物館

文/翁俊發 |2024.01.29
429觀看次
字級
往昔工人家庭影像。圖/翁俊發
博物館建築為192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圖/翁俊發

文/翁俊發

二○二二年八月,遠赴加拿大蒙特婁參加國際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委員會(TICCIH)年會。在嚴肅研討會之餘,主辦單位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為了讓參與者感受當地產業歷史,舉辦了多場導覽。

其中一場當地最早期工人街區──中南區(Centre-Sud)的行程,由該市生態博物館的顧問擔任解說員,我們走逛的街區雖小,卻是蒙特婁一百七十年工業化進程的縮影。這趟參訪行程的終點,是一棟一九二○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公共澡堂,如今則是一座公民博物館。

一八五○年,蒙特婁因為運河與鐵道興起,工商業蓬勃發展,許多工廠沿著運河興築,周圍開始形成聚落。當時,工人家裡多數沒有浴缸、也缺乏熱水,生活環境艱困,市府為了改善衛生條件及預防疾病傳染,決定在每個街區都興建公共澡堂。從一九○一到一九三三年間,共有二十多座澡堂陸續落成,這座名為Bain Généraux的浴池,則是於一九二七年完工。

澡堂是二十世紀初蒙特婁當地出現的新式空間,因此祭出了諸多使用規範,諸如先淋浴再入池、強制使用肥皂淨身、禁止吐痰及吸菸等等。當時一周開放六天,周日休息,但是僅在周二跟周四對女性開放。到了一九四○年代,因為水道系統開始普及,公共浴室的角色從環衛轉變為休閒,如游泳或與鄰里日常交誼。

一九九二年,該澡堂因供暖管線問題關閉。一九九六年由生態博物館接手,開始將此地與周圍街區打造為以居民為主體的無牆博物館:外頭是原汁原味保存的工人住宅,而這唯一符合「博物館」形象的建物裡,則是展出向市民徵集的產業機具、工人影像、生活物件以及口述歷史等,例如:一九三○年代的軟糖澆注模具,或是一九五○年代的洗衣盆──婦女洗完衣服後就成了小孩的澡盆,生動地展現了當時勞動階級的生活情境。

從昔日工人浴池到生態博物館,這一座建築的公共性未曾消失。它與周遭環境串連互動,敘說著勞動大眾在蒙特婁工業化進程的生活史,並且彰顯著工作的榮譽感──一如它的名稱「光榮世界生態博物館」(Écomusée du Fier Monde)。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