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對益生菌 「腸」保健康 陳玲芳 |2024.01.11 語音朗讀 4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挑選合適的益生菌產品,成為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現代人由於生活或工作壓力、加班熬夜、飲食內容與時間不正常,又或者藥物使用等因素,容易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引起脹氣、便祕、拉肚子等腸胃道問題。對此,最常見也是人手必備的腸道營養補充品之一,便是益生菌。然而,並非每種益生菌產品都有一樣的功效;因此,挑選合適益生菌產品,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羅季怡表示,她常面對民眾提問,每次只要腸胃不舒服,就會聽到朋友建議要吃益生菌。但為什麼益生菌可以幫助腸胃健康?又要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益生菌呢?羅季怡提供選擇益生菌產品的一些建議。營養師說,益生菌主要存在於優格、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中。圖/pexels益生菌4大好處WHO世界衛生組織將益生菌定義為「攝入足夠量時,可為宿主帶來健康益處的活微生物」。換句話說,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它們能夠在腸道內繁殖,並幫助調節腸道菌叢的平衡。一般來說,主要存在於優格、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中。目前有許多研究指出,益生菌對於我們各方面的生理機能有正面的影響,最廣為人知的功效與四大好處,包括「改變菌叢生態,維持腸胃道機能與健康」、「幫助消化,促使排便順暢」、「調整體質,提升免疫力」、「改善情緒和心理健康」。補充益生菌的好處,包括調整體質、提升免疫力,與改善情緒和心理健康等。圖/pexels然而,並非每一個益生菌產品都有一樣的功效。因此,挑選合適的益生菌產品,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關鍵。羅季怡提供選擇益生菌產品的一些建議:4要點挑對益生菌1.檢查成分,選對合適的菌株不同益生菌種有不同的益處,然而同一種益生菌種中,菌株名不同也會具有不同的保健功效。因此要選擇成分標示明確,且有「菌株編號公開透明」的產品更佳。基本上建議「至少要持續服用一個月」,觀察身體不適症狀是否改善,如無改善,建議停止服用,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另外,挑選產品時,也需注意是否有附上國內外「第三方驗證機構」的檢驗報告,如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檢驗。2.菌株多樣性,數量很重要當產品含有多種益生菌的菌株時,可以提供多樣性的益生菌,進而提供更全面性的腸道保健支持。同時,也要檢查產品上標示的益生菌劑量,含有足夠的益生菌數,才可確保產品的有效性。但是益生菌的劑量並非愈多愈好,通常腸道保健的建議劑量是100~200億的菌數即可,多食無益。營養師建議,補充益生菌,基本上「至少要持續服用一個月」,觀察身體不適症狀是否改善,如無改善,建議停止服用,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圖/pexels3.含益生質複方,有助益菌生長若想選擇複方成分,建議挑選有添加「益生質」(Prebiotic)的產品。益生質能夠促進腸道內益菌的生長與活性,被發酵後產出的短鏈脂肪酸,也可與益生菌協同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抑制害菌增生。另外,須注意應盡量避免含有大量人工添加劑、高糖分與人工色素的產品,這些會危害腸道內的益菌、增長壞菌!4.注意產品穩定性與保存方式益生菌的活性,易受溫溼度影響,所以確保產品的保存方式很重要。未開封狀態下若要常溫保存,須放置在陰涼乾燥的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高溫熱源或悶熱環境。開封後需冷藏保存,並且需將封口封緊,以降低與空氣的接觸,避免變質。另外,挑選上可選擇有包埋技術的產品,以增加益生菌對胃酸、膽鹽的耐受性,提升抵達腸道內的益生菌數量。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它們能夠在腸道內繁殖,並幫助調節腸道菌叢的平衡。食用無糖優格,也是補充益生菌的一種方式。圖/pexels 前一篇文章 術後首日即復健 肩關節康復更快 下一篇文章 彩虹飲食提升免疫力 攝取各色蔬果植化素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3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4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5旅人心靈寶典《365日》 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2025.11.0306一針一線60載 林全誠繡出神韻人生2025.11.0307【傾聽你我他】別為金錢傷感情2025.11.0308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09【觀我望己】 追日,散策旅程(上)2025.11.0310【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攝取益生菌腸保健康 泡菜味噌納豆好菌多中藥本草文化節 11月8日故宮南院登場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學童當小農 種出玉米窗簾食物燒焦、蔬菜久煮 烹調不當破壞營養素 作者其他文章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