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宗霖
每個人的心靈都有一顆明珠,只是很多人懶得打掃,讓它被灰塵蓋住了。幸好,只要擦一擦,自我性靈就能重現光芒。
〈王子猷雪夜訪戴〉寫東晉書法家王徽之在夜晚醒來,突然想起老友戴安道,即使外面下著大雪,仍然興高采烈地乘船前去訪友,然而到了門口就回來了。
學生時代看這篇文章百般不解,怎麼世上有這麼奇怪的人呢?直到長大出社會後才發現,很多事並沒有固定的答案。無論是處在一個歌舞興致正濃的時刻,還是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執念,不會執著於某一種心態,那是一種灑脫。
人生中,有時工作、愛情、學業不如所想,拚命去做仍頭破血流,辛苦付出卻換來一次次的失落。此時,我們需要一點灑脫,一分超越的境界。在工作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去做心中想做的事,就是一種灑脫的快樂。
北宋呂蒙正的〈破窯賦〉,以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舉例,教我們從正向與反向去看待人情冷暖、社會情理與無常現實,使人豁然開朗。人生於世難免有困境低谷的時候,「時也、運也、命也」,能看淡命運、接受命運,也是一種灑脫的心態。
唐代的王維寫〈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晚年的他不再追求成功,乍看似乎無路可走了,只是漫無目的觀看雲景。這分發現生活及大自然之美,享受當下悠閒、自在從容的心情,更是一種灑脫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