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藍先生(右1)及胡女士(右2)分享治療經驗,中為北榮泌尿部醫師魏子鈞。圖/北榮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榮總泌尿部團隊,師法德國近兩千例的經驗,引進新型輸尿管支架系統,為許多苦於輸尿管狹窄,或反覆腎水腫的患者,帶來「非只微創、更能無創」的治療選擇。
北榮泌尿部醫師魏子鈞表示,傳統治療腎水腫的方法,是置放「雙J導管」,也就是兩個頭都具有像J型一樣的彎鉤狀的導管,「動態」的固定於腎臟和膀胱之間。如同高速公路塞車,則蓋一條高鐵,貫穿北高,疏導交通。
然而,如果是暫時性、良性的原因,諸如結石、息肉等,可能數周或數月後則可移除;倘若是惡性、長期的病灶,像是大腸直腸癌或子宮頸癌治療術後,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往往需要長期的雙J導管置換。
無論傳統剖腹手術,抑或微創的腹腔鏡(達文西)手術都有傷口,是否還有「無創」的選擇呢?一方面能免除雙J導管兩個彎頭在腎臟與膀胱的刺激,產生頻尿或腰痠等症狀,一方面此支架無需定期置換,可免除全身麻藥的心腦風險,或只有局部麻藥的不適。魏子鈞說,在三年之內,只要位置固定不動,定期檢測即可;超過三年,目前國際上也有報告,置放八、九年乃至十年,追蹤無礙亦可。
30歲藍先生,青少年時期罹患骨肉瘤,十多年來除了經歷多次手術,且因腫瘤包圍右側輸尿管,須長期置放並反覆更換雙J導管,以緩解腎水腫;如果手術切除,所導致的該段輸尿管缺損,勢必需截斷一部分腸道作為修補,或是自體腎臟轉位移植,皆難以避免其重大複雜性與可能之併發症。
59歲胡小姐,三年前因左側水腫,在他院置放經皮腎造廔引流管於左腰間,因深感生活不便,轉至北榮治療。後續雖成功置放雙J(內)導管,可移除(外)引流管,但因需反覆更換,及雙J導管所帶來的不適,仍對胡小姐造成長久困擾。
兩位病人性別不同,年齡差距,病因亦相異,皆於2021年1月,接受新型輸尿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至今,除了腎水腫仍可緩解,也能免除雙J導管的不適。在沒有傷口的「無創」選擇上,找到最佳替代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