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正與失眠抗爭,醫師指出,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等風險,當「不好睡」困擾超過一個月,且影響白天狀態時,一定要先就醫,與醫師討論後,再評估是否吃安眠藥改善。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夜深人靜時,全世界似乎都沉浸在夢鄉,唯獨你輾轉難眠,翻來覆去,眼巴巴地望著天花板。這時,如果有人對你說「太閒了」或「想太多」,是不是更加添了一分無奈與氣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范瓊月表示,許多人對失眠就醫有顧慮,害怕被貼上「看精神科」標籤,或是擔心依賴安眠藥,選擇忍受失眠的煎熬,也有人不由分說「先吃安眠藥再說」,過與不及,都是對精神醫療的誤解。
范瓊月說,當你向醫師求助時,他們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評估與討論」,醫師會仔細分析你的失眠狀況,找出可能的原因,並根據個人情況,提出改善建議,可能包括生活習慣調整、非藥物治療方法,或在某些情況下的藥物治療。
有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睡不好」症狀,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需關注的健康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憂鬱症、甲狀腺亢進或自律神經失調等。
提醒民眾,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情緒低落、耐性喪失、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的風險,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