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翰墨新展 訴說「一往而深」的故事

江俊亮 |2023.12.30
674觀看次
字級
清代女畫家陳書〈出海大士像〉。圖∕故宮南院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佛教以「有情」形容眾生,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30日起換新展,精選清代女畫家陳書〈出海大士像〉、日本〈十一面觀音〉等書畫,展現觀世音菩薩「覺有情」聞聲救苦的慈悲與智慧。

故宮南院指出,「情」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等,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本檔書畫賞析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日本〈十一面觀音〉為男相觀音。圖∕故宮南院提供

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鄭淑方表示,新冠疫情衝擊人際互動,沉澱之後有「無常是常」的體證;回首,也只獨留「情」的初衷;本檔展覽檔期恰逢新、舊曆年與西洋情人節,選件既是各種「情」的相聚,也是應景的祝福。

鄭淑方指出,展件之一女畫家陳書的〈出海大士像〉,創作於康熙52年(1713年),為陳書53歲時所畫。陳書(1660-1736年),字南樓,號上元弟子、南樓老人,是清代刑部侍郎錢陳群的母親,精通畫花鳥、草蟲、山水和人物畫。

〈鶺鴒頌〉為唐玄宗現存唯一傳世墨寶。圖∕故宮南院提供

〈出海大士像〉畫中的觀音菩薩,披著白色頭巾,穿著白色大袍,右手拿著楊柳,舒適地坐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左下方題跋「萬里波濤萬里平,萬年自在萬年清;十方善信同瞻仰,無縫天衣一筆成」是陳書的兒子錢陳群86歲時敬獻。

故宮南院表示,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是親近世人的守護者,象徵慈悲與智慧。早期印度佛教初傳中國時,觀世音菩薩以男身呈現,後漸以女相盛行於漢地。這次展出的日本〈十一面觀音〉是男相觀音,法相莊嚴,全作繪製精謹,為佛畫精品。


元代〈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尺牘〉。圖∕故宮南院提供

故宮南院指出,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因悲憫心,示現各種相貌渡化世人,「十一面觀音」即為其化身之一,有多頭二臂或四臂的特殊造型,象徵救拔眾生、引導佛道的威神力。西元6世紀左右,十一面觀音的造型在印度出現,隨後在各地流佈,面部排列與表情產生變化。

鄭淑方表示,本檔展出的〈鶺鴒頌〉為國寶,也是唐玄宗現存唯一傳世的墨寶,述兄弟間的友愛天倫,豐腴遒勁的字體,也展現唐代的風格。

明代仇英〈美人春思圖〉。圖∕故宮南院提供

另書法作品元代〈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尺牘〉、〈管道昇致中峰和尚尺牘〉,是趙孟頫(1254-1322年)、管道昇(1262-1319)夫婦與中峰禪師來往的書信。趙孟頫、管道昇被視為中國藝術史上完美的婚姻,延佑6年(1319年),管道昇病逝於南歸途中,讓趙孟頫遭受相當大的打擊,在〈南還帖〉、〈醉夢帖〉、〈兩書帖〉中,向中峰明本禪師慟述妻子過世後的悲緒。

明.仇氏杜陵內史〈畫唐人詩意〉。圖∕故宮南院提供

而管道昇篤信佛法,生前〈致中峰和尚尺牘〉則表達對禪林巨擘的感念。

這次展出的清代曾衍東〈二十四孝八屏〉,為曾子第67代孫曾衍東所繪,描寫子女回報父母恩情,圖文構思巧妙,簡筆畫法,開創中國近世漫畫的先河。

清代羅聘〈蘇小小像〉。圖∕故宮南院提供

故宮南院表示,這次展覽的亮點還包括「女性形象畫」或「女性畫家作品」,包括明代仇英〈美人春思圖〉以及其女仇氏杜陵內史〈畫唐人詩意〉等描繪精細的畫作,以及清代羅聘〈蘇小小像〉的奔放不羈、民國林風眠〈紅顏將軍〉的中西融合等,可一窺「仕女圖」的畫風演變。

故宮南院表示,本檔「翰墨空間」展期至4月7日止,搭配展覽邀請金鐘獎導演曹瑞原演講「情、戀,時光流轉間」、舞蹈家黎美光「寂一也地,開啟最內在」講座,讓聽眾吟詠「無常是常,唯情為真」的意涵。

林風眠〈紅顏將軍〉。圖∕故宮南院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