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公布九十六學年度全國十一所大學醫學系評鑑結果,有七校通過、三校有條件通過,慈濟大學醫學系則「待觀察」。評鑑報告並建議,須對慈濟醫學系「定期追蹤、限期改善;若再無改善,將建請教育部處置」。
教育部公布九十六學年度醫學系評鑑結果報告,通過評鑑的七系包括:台大、陽明、成大、中國醫大、高雄醫大、台北醫大和國防醫學系;中山醫大、長庚和輔大「有條件通過」,須接受定期追蹤;慈濟是唯一「待觀察」的醫學系。
由於慈濟已連續兩年落入「待觀察」名單,明年須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簡稱醫評會)全面訪評。
醫評會訪視報告指出,慈濟醫學系在師資、研究、專業課程規畫上,有待改進。報告指出,師資是醫學教育成效關鍵條件,慈濟近年陸續於嘉義縣大林、台北縣新店、台中縣潭子設分院,造成總院臨床醫學教師名額減少,該院五年級外科核心課程「心臟外科課」,全天均請台北榮總醫師授課,是否因師資不足或臨床業務太忙,以致需其他醫學中心人力支援。
報告更直指,慈濟設置分院對教學品質的影響仍大,須持續觀察。
在研究方面,慈濟醫學院獲得國科會研究計畫案及研究經費均萎縮。九十五年有兩位教授被網羅至陽明大學,也曝露出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下,各研究型大學的競爭愈來愈白熱化,多少衝擊到位於台灣東岸的慈濟。
慈濟醫學系自訂教師評鑑指標,醫評會認為,其中兩項指標值須再討論,包括「教師是否要求同學按學校規定穿制服上課」、「教師是否穿制服到校上課及服務」,醫評會認為,穿制服上課跟教學能力無關,此舉也許有慈濟特色,但跟提升教學、研究與服務品質是否相關,有待解釋。
在招生方面,慈濟醫學系已招收外國學生及僑生,但減少招收原住民與離島公費生名額,醫評會認為,這與慈濟創校的辦學理念「照顧弱勢民族及提升偏遠地區醫療水準」並不符合,建議慈濟要「更費神招收更多原住民與離島公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