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吃穿」人工關節 翻修手術免截肢

陳玲芳 |2023.12.19
226觀看次
字級
李先生(左2)在出院前,由謝明宏醫師(右1),與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左1)買蛋糕幫他慶生。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83歲李先生,二年前右腳因關節炎而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續卻反覆感染,持續清瘡長達一年病情不見改善,不僅出現腫脹、疼痛,甚至多了二個怵目驚心、不時流出滲液的洞口。原本放棄治療,直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費盡心思找病因,經多次清瘡再「翻修」、重新植入人工關節,讓他免於截肢命運,順利恢復行動力。

大林慈濟骨科部副主任謝明宏表示,病人當時由兒子推著輪椅前來門診,因為擔心再度治療不完全,所以沒有很強烈的意願再次接受手術,只是尋求抗生素藥物治療。但右腳上的傷口嚴重化膿,開始腫脹,細菌「吃穿」表皮後、出現二個一元硬幣大小的洞口,且不斷流出滲液,加上沒有適當清瘡,使得膝蓋周圍軟組織一直長不好,如同臭水溝一樣,汙泥和垃圾未加以清理,終將堵塞後再爆發。

謝明宏說,在得知病人擔憂問題後,將治療方式與如何進行手術都詳盡說明,讓李先生安心,接著住院後二個禮拜清瘡一次,持續一個多月時間,共清瘡五次。因病人傷口不易癒合,同時針對傷口狀況觀察及抗生素治療,為避免重新植入的人工關節癒合不好易造成感染,術中與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合作進行「翻修」手術。

經過住院四個多月,李先生終於再度腳踏實地,順利拿著四腳拐杖歡喜返家,當天謝明宏及許宏達醫師還為他準備蛋糕,慶祝右腳重獲新生。

謝明宏指出,人工關節置換已是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雖然無菌技術相當進步,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糖尿病、肝硬化、腎衰竭、免疫低下及接受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者,都是人工關節感染的高危險族群。

提醒患者,若手術後有疼痛、傷口持續滲液、傷口裂開或癒合不良、傷口發紅或關節腫脹等情況,應儘快回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