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土俗》創刊號,一九三一年二月,台北帝國大學南方土俗學會出版,台北市新高堂書店發行。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書訊》,有別於一般雜誌,是一種相當奧妙的刊物;季刊、半年刊、年刊依出版社或書店出品節奏不同而異。
在林林總總的書訊裡,日本古書店書訊對我而言獨具魅力,其分類清晰,條目簡潔扼要,一目了然,讓人不致閱讀窒礙。每家古書店因專業、風格、進書管道與「善本庫存」不同,所產出的書訊內涵亦大相徑庭,因此各家書訊每期幾乎皆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每當收到某幾家中意的古書店書訊,心情就像《魔法童話》裡的小孩一樣,渴望神奇的書訊裡能出現早已許下的諸多願望,於是滿懷期待地準備紙、筆、熱咖啡及甜點,聚精會神一鼓作氣,讀過兩遍方能安心地闔上書扉。
接下來,則是拿著記錄欲購書名的紙條,從書櫃裡找出相關的工具書,仔細查閱版本檔案紀錄,隨即在國際上幾個重要的圖書館網站查詢該書是否與書訊登載符合,然後以毫不遲疑的速度發電子郵件或打電話詢問書況細節,確認無誤後立即申購,之後便是每天翹首企足等待著有如耶誕老公公的郵差,將善本從夢想送到現實世界。
以幾家東京著名的古書店為例,其書訊除了寄發訂購客戶外,必定會免費遞送予長期支持的主顧,讓這兩類書友有別於一般過客能優先選書,若干服務周到的書店還會依書友長期偏好,在書訊內頁以便利貼標明推薦書目編號,並在標籤紙上寫著謙讓語調的推薦因由。
一般而言,古書店當期書訊差不多發行兩、三個月後,才會將未售出的餘書陸續在自家網站公開,對一般書客銷售。
這眾多書訊之於我,堪稱開拓我閱讀新視野的各式地圖分幅,它讓我明暸我已經去過哪些地方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遠方可以探索;《南方土俗》雜誌便是一次在書訊地圖上發見,一開始此雜誌某期摘要「移川子之藏」一篇關於台灣原住民調查報告引起我的好奇,之後在各家書訊中便開始留意《南方土俗》。
移川子之藏是近代知名的人類學學者,為哈佛大學哲學博士,一九二八年台灣大學前身台北帝國大學創立之際移川子之藏獲聘為文政學部教授,並在創校之初創立土俗人種學講座,並與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等人從事台灣原住民及南島民族之研究、調查、考古發掘與文物之蒐集,奠立日後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基礎。
一九三一年,移川子之藏以隸屬於台北帝國大學的南方土俗學會創刊《南方土俗》雜誌,二月由台北市榮町新高堂書店發行創刊號,並於創刊號最後一頁登載「南方土俗學會同人」三十二位名單,其中包括神田喜一郎、尾崎秀真、山中樵、宮本延人、服部武彥等,這些學會同人與移川子之藏及其學生為支撐《南方土俗》的作者陣容。
陸續閱讀幾期《南方土俗》後,對於台灣原住民習俗、信仰、傳說、考古逐漸產生興趣,陳奇祿、宋文薰、森丑之助、伊能嘉矩、鳥居龍藏、川上沈思、西岡英夫、秋澤烏川、中島竹窩等人著作,便陸續填進我的書單,引領我踏上新的閱讀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