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船與地景》作品設置於台東海濱公園,編織的皮層色彩發想來自天空與海洋,與大自然融合。圖/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曾博群綜合報導】中原大學建築系與台東女中美術班的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近日正式裝置於台東海濱公園鄰海的邊界上,為東海岸再添美麗景緻。難得的是,這個作品結合了中原大學建築系、台東女中及全國高中美術班約200位學生,歷時7個月才完成。
此計畫結合教育部國教署與台東縣政府之資源,台東女中美術科召集人康毓庭為統籌,邀請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擔綱總講師及結構設計,共同參與圖面繪製、模型製作及金屬加工製作,自今年4月底迄今,以實地營隊共同創作與線上工作坊的方式,終於完成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
此作品以金屬搭配木頭搭造船身,皮層透過鋁片進行上色編織;編織的皮層色彩來自於天空與海洋,讓船的最終形態在地景中因為時間、氣候與觀看距離的改變,有時展現自身的姿態,有時消逝於地景中,因此取名為《消逝的船與地景》。
參與創作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一起找回逐漸消逝的造船技術與地景。中原建築系學生康瑋庭表示,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焊接等各種金屬的施工,也體會到各個領域合作的有趣,打開創作的全新視野,都是坐在教室裡聽課不能比的。
陳宣誠表示,當學生們走出教室,他們會發現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並非易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認識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和挑戰,並學會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不同專業者協作,實際碰觸真實的材料和技術,打開新視野。
《消逝的船與地景》長12公尺、寬3.5公尺,由扁鐵、鍍鋅錏管、鋁片編織等材料組織而成,已吊裝至台東海濱公園進行設置,成為常設公共藝術作品。長期耕耘地方田野調查與跨領域創作的陳宣誠表示,今年度的計畫告一段落,明年預計結合更多學生,做更大的共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