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合治疼痛 小針刀、浮針出奇兵

陳玲芳 |2023.12.07
1686觀看次
字級
從西醫跨足中醫領域的新和中西診所院長蔡德祥(右1)強調,中西整合治療,提供相輔相成、標本兼治,筋骨同治、療效加倍的效果。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外統計指出,全世界有逾15億人有慢性疼痛困擾,疼痛部位以「肩頸」與「下背部」最為常見。2016年健保署統計國人十大燒錢國病,單是椎間盤突出或背痛,給付金額約140億,總人數約290萬人。中醫師表示,若能有效治療和減少手術,對於國人健康或健保財政壓力幫助很大。

從西醫跨足中醫領域的新和中西診所院長蔡德祥表示,西醫疼痛治療種類很多,包括藥物治療、復健治療 (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儀器治療、西藥注射)、微創手術和開放性手術等。

其中,疼痛介入性治療,對於減輕慢性疼痛,扮演重要角色。亦即在西醫口服藥物、復健效果不彰,且未達手術適應症時,疼痛科醫師以儀器或其他侵入式醫療行為,協助患者,達到疼痛緩解的效果。

他指出,某些疾病如筋膜炎、五十肩、脊椎病、膝關節炎等,即便使用西醫介入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仍不甚理想,甚至最後必須用到手術,而病人擔心高風險,或有嚴重併發症時,若能加上中醫介入療法 ,包括「小針刀」和「浮針」,往往如出「奇兵」,會讓病人感受到「超乎預期」的功效。

蔡德祥強調,中西整合治療,提供相輔相成、標本兼治,特別是「筋骨同治、療效加倍」的效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傷科主任黃敬軒指出,「小針刀療法」為中國大陸朱漢章教授發明,至今已45年,對於療效不彰之頑固性疼痛,也有特殊療效。小針刀可剝離肌肉和韌帶、神經、血管之間軟組織黏連病變,鬆解肌肉,重新改善血液循環,恢復肢體正常生理功能,以消除炎症痠痛。

亞洲大學復健科主任周立偉表示,「浮針療法」為符仲華博士發明,以其對現代解剖學和肌筋膜疼痛症的了解,結合傳統中醫針灸學,發展出一種新型針灸治療方式,可對付一些肌肉自發性緊張所造成的病症,有效解決臨床難題。

西醫治療之外,若能加上中醫的介入療法,包括小針刀和浮針,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圖/記者陳玲芳

為了帶給慢性疼痛患者更具品質的生活,台北市中醫師公會與台北市醫師公會及各醫學會共同舉辦 「2023 第一屆中西整合MSK 疼痛治療全國高峰論壇」,邀請台灣治療肌肉骨骼疼痛的醫學專家,以「疼痛治療新里程碑」為主題,於12月10日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進行專題演講,期讓國人了解疼痛治療的新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