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遲語兒 照顧者怎麼辦

陳玲芳 |2023.11.29
370觀看次
字級
面對幼兒「遲語」現象,尤其是男幼兒,有些照顧者會有錯誤認知,認為是「大隻雞慢啼」或「男生比較慢」,專家提醒家長應予正視、協助改善。示意圖。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有遲語兒怎麼辦?」專家指出,語言障礙及遲語是一複雜的狀況,有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刺激等因素交互作用,必須醫療團隊診斷及協助。後續訓練及言語機轉的治療過程,有許多心理因素,需要專家指引照顧者,共同克服、面對及練習。

王秀美與許玉容兩位兒童遊戲治療與心理復健諮商博士,近期共同完成《語言障礙學習與照顧》一書,並由同在美和科技大學任教的心理諮商師范幸玲參與校對,內容頗具實證性與實用性,無論是諮商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和遲語兒的父母,都能從中找到參考或協助方法,因而獲益。

一位不說話的幼童,經過王秀美治療後,有一天忽然打電話開口叫:「媽媽!」媽媽嚇了一跳,視為新年最佳禮物。面對幼兒「遲語」現象,尤其是男幼兒,有些照顧者會有錯誤認知,認為是「大隻雞慢啼」或「男生比較慢」的想法。若是輕忽這個問題,最後不啼怎麼辦?王秀美提醒家長「一定要注意!」

王秀美指出,俗語常說「沉默是金」,但這種現象對於幼兒而言,可能是致命的殺傷力。她之所以擔心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因為嚴重的話,可能會形成語言障礙,甚至啞巴,影響幼兒後續身心發展。語言的出現,對幼兒而言,可說是其生命發展的里程碑,代表該幼兒可以藉著說話和他人「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

Van Hulle等學者曾於2004年針對386位孿生學步兒,進行基因、性別和環境對語言表達差異性的調查,發現不論男女,絕大多數學步兒語言表達,都是受環境因素影響,可見幼兒成長過程中,語言環境建構的重要性。

專家提醒,當孩童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不論在溝通、社會參與、學業成就或職業表現,皆不利期後續發展,家長應予正視、及早改善。圖/pexels

許玉容說,根據外國學者Jones等人研究,幼兒字彙的學習,剛開始時很緩慢,但快速的增加,在16個月大時,約認識40字左右,至學齡時,雖然每個孩童學習字彙速度和字數有個別差異,但幾乎每年所學習的字彙都超過3千個。

若幼兒在「詞彙獲得」和「字的連結」的語言表達上發展特別慢,甚至3歲後,還只能發出有限的單字詞,或根本「不說話」,即表示這名幼兒的語言發展出問題。兩位專家提醒,當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不論在溝通、社會參與、學業成就或職業表現,皆不利其後續發展,家長應予正視、及早改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