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如秉持利他之心 深耕學前教育半世紀 文/袁世珮 |2023.11.21 語音朗讀 10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杏如經常為孩子講故事。圖/信誼基金會提供作為中央書局的代表人,張杏如(右)見證了這個台中文化地標的復活。圖/吳致碩張杏如認為,幼兒階段的全人教育很重要,46年來她帶領信誼基金會做了許多開風氣之先的事。圖/沈昱嘉張杏如認為,幼兒階段的全人教育很重要,46年來她帶領信誼基金會做了許多開風氣之先的事。圖/沈昱嘉有圖畫書聖經之稱的《好餓的毛毛蟲》50歲生日時,張杏如(中)和全球粉絲一起舉辦各式慶祝活動。 圖/信誼基金會提供2012年國際書展,張杏如(右)邀請日本童書大師五味太郎來台和讀者見面並分享。 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文/袁世珮信誼基金會46周年了,當年讀著信誼童書長大的孩子,說不定都可以為孫子讀童書了。而創造這一切的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坐在有點混亂的辦公室裡整理著,著手交棒。最初,只是一位學霸升格當母親後,發現國內優質童書匱乏,就親自去做了,從童書,到支持出版,再到近年的中央書局,張杏如逐漸生出責任感:「深山哪裡好修行、學佛為向眾生去,做這些事不是為了求名、求利,就是想做一點利他的事。」信誼基金會聚焦在學齡前兒童,而張杏如笑說:「我的學齡前比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大自然和馬路都是我們的遊戲場。」今年76歲的她回想大概70年前,台中中華路還沒有現在的繁華,孩子們打著赤腳跑在碎石子路上,爬上龍眼樹摘果子吃,外婆家就是「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孩子們就是摸蛤蜊、抓草螟仔、追著紅蜻蜓。張杏如在8個孩子中排名老七,除了1人因身體因素沒讀大學,其他7個孩子都是台大。受教授影響 編唐詩三百首童書因為高中時《文星》雜誌開辦,張杏如心嚮往之,大學第一志願便選了台大歷史系,又常跨系去選課。在那個還有大師的年代,張杏如形容,聽哲學系方東美教授講課就好像見一位菩薩走下來,還有梳個髻、一身旗袍嫋嫋婷婷走進課堂講詩詞的葉嘉瑩教授。後來信誼編唐詩三百首童書,也是受到葉教授的影響。張杏如赴美讀歷史碩士,在半世紀前,外國教授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限,光是掃墓就能被誤解為迷信,她不能接受都研究所層級了,教授還有這種偏見,常忍不住表達觀點,一爭辯起來,獲得外號「武則天」。雖然讀歷史與後來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張杏如說:「歷史對我的影響是,秦皇漢武而今安在,當時間座標拉長後,要看留下的是什麼,其實留下的是詩歌文化,而不是帝王將相,歷史會讓人比較豁達一點。」「結婚後,其實也滿尷尬的,我要去外面上班嗎?還是創業呢?跟先生一起工作嗎?」張杏如笑說,先生何壽川的永豐餘家族也不需要她賺錢,「所以我就做一個花錢的人好了,基金會在這裡,就做一些事情。」兒子、女兒陸續出生,張杏如發現,自己的兄姐在美國,他們的孩子能從圖書館借各種圖畫書,可是當時她在台灣只看到印刷拙劣的盜版童書。那就自己來找吧。「我最早向國外買版權時都被拒絕,因為他們覺得台灣是海盜王國。」張杏如說,幸好有機緣,經人介紹、保證,才能談下版權。她那時都自己跑紐約跟出版社談,去玩具博覽會研究人家童玩。張杏如認為,幼兒階段的全人教育很重要,不管將來要做什麼,在此一階段要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父母不必急著送孩子學什麼技藝,「要想的是孩子的幸福,而不是孩子在這個時候的成功。你現在給他的是這些核心能力,佛家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那盞燈要在。」首創親子館 鼓勵本土童書創作 在台灣由農村社會轉進工業社會時,信誼正好補足了年輕父母不再有長輩、鄰里幫忙照顧孩子的空缺,尤其這些父母相較上一代受過更多教育,也更在意孩子的教育,張杏如說:「信誼的確是回應了一些年輕父母的需求。」在最初的階段,信誼的任務是「call attention」,讓社會明白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之後再主張「成長的父母、成長的老師」,只有大人成長了,才能帶領孩子成長。信誼做了很多開風氣之先的事,例如幼兒圖書館提倡親子共讀、舉辦信誼兒童文學獎鼓勵本土童書創作、親職教育、《學前教育》月刊、親子講座等等,更是首創親子館。盡己力發揮所能 盼留住書店46年來,也有艱辛路,首先是人才闕如,談版權的挫折也有。張杏如只能告訴自己:「行於所當行,到這裡應該做這個事,那就去做。如果要做,就要做好。」面對新的世代,信誼也在思考改變。張杏如說,這個階段要成為研發機構,將結果分享出去,「自己做,能跑多少地方?我們一定要用在地的力量」。例如「閱讀起步走」就是利用各地的社區圖書館網絡。「因為在地,只要有有心人在那裡,就可以落地生根,不會像我們一陣風去了、又撤離。」張杏如還想到各地的獨立書店,雖然是一道美麗的文化風景線,但同時也是風雨飄搖,如果信誼成為這些書店背後支持的力量,再透過書店照顧一些偏鄉、弱勢的孩子,也是借力使力。「我想到用獨立書店的角度去切入,讓書店不要消失。」張杏如說:「照黑暗角落的那個光,不要消失。這是我們這個階段希望努力的方向。」接下中央書局 重燃文化火炬2020年10月18日,台中中央書局重新開幕。曾經是中台灣延續自日治時代的文化地標,卻經歷關閉、轉租、破敗,沈寂22年,直到此時重新點燃文化火炬。背後的力量,還是張杏如。「人,都是隨緣作勢,就是有這個緣分嘛。」張杏如輕描淡寫回應這件事的「功勞」,同為台中人,知道中央書局的意義,「我們碰到了,就覺得應該做,不是什麼偉大的事情,有資源在手上的人,就會變成你的責任、而不是你的資產。」接手後才知道,父親早年曾經持有中央書局的股票,在中央書局出入的那一代仕紳都是小時常來家裡的叔伯,如「遂性伯」莊垂勝、「煥珪伯」張煥珪,葉榮鐘根本就是鄰居。張杏如的兄姐也都往中央書局跑,考上好學校,爸爸會去那裡買鋼筆再刻名字。於大,是地方上的文化盛地,於小,有家族的情懷,在得知這裡可能要被拆除時,張杏如接了。很多人說,中央書局這一棟樓,是前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送給妻子70大壽的生日禮物,是很浪漫的事。但張杏如笑說:「修復下來,是一點也不浪漫的事。」原本是租,因考慮到修復投入的鉅額資金,才決定買下來,將被一次次轉租而遮蔽、亂漆的天花、牆面、柱子,還它本來面貌,終於重新開幕,以上善基金會名義運營,中央書局再一次開創新局的周三讀書會也上路,在上善董事長詹宏志號召下,成為這個世代少有的閱讀形式。願當他人助力 繼續為孩子講故事人們覺得,張杏如是人生勝利組,她謙說:「幸福的面貌非常多,幸福是冷暖自知的事,但的確除了先生的身體比較麻煩一點以外,我也沒有什麼牽掛。」身體健康,自大學以來體重上下變動在兩公斤以內,可以一餐兩碗飯,先吃青菜、再吃澱粉,少吃肉、多吃其他蛋白質,76歲還容光煥發。可是她在考慮退休了,「信誼現在有數位長、營運長、研發長,我的確是ready to step down,可以過我自己的日子了。」張杏如想重拾舊日興趣,寫字、打太極拳、「花下讀未完書」,還有彈琴,也是讓手動一動,讓腦子不要退化,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退下來,不管是待在家或繼續參與社會,重點是「來去自如」,她說:「永遠可以是別人的助力,我永遠都可以來信誼給孩子講故事。」如老子說「上善若水」,張杏如說:「水往低處流,所以滋潤萬物,我們做幼兒教育也是,要蹲得下來,不怕往低處去,更要蹲下來跟孩子說話。」這是她46來年帶信誼基金會投入幼兒教育的基本態度。 前一篇文章 從金門到七股 謝宏榮奉獻偏鄉醫療 下一篇文章 揹器材上山 彭啟清為弱勢到宅看牙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最好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造甜點界傳奇商業空間設計 宋毅融入時尚美學吳書原設計景觀 融入新荒野美學張清芳唱出從容豁達 歌壇東方不敗廣告人龔大中 用創意與社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