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也是史前常見的配飾之一,《周禮‧鄭玄注》:「半璧曰璜。」所以璜就像是對剖的玉璧。
史前文化的璜,多半光素無紋,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中都有出土發現。事實上,筆者認為璜並沒有特殊的文化意涵或象徵,他不過是古人在佩帶或琢磨玉璧或玉環時,不小心給摔斷或雕琢壞了。由於玉料稀少珍貴,古人捨不得把它丟棄,因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配飾。我們從許多的考古資料中都可以發現,許多玉璜在出土時,都是兩兩成對,並雕琢有穿孔來彼此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玉璧或玉環。
這件良渚文化的玉璜,以鏤空的手法雕琢出一個獸面。在前幾期的專欄中我們曾經提過,獸面代表巫師或者是佩帶者具有無窮的神力與法力,能夠征服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天敵。而良渚文化的鏤空技術,是中國玉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史前先民先用管鑽的方式,鑽出三個大圓孔,分別表示了野獸的雙眼和嘴。然後再鑽出其他的小圓孔,並配合線鋸的方式,拉鋸出三條直線紋,用以裝飾獸面,整件玉器已經白化而顯得相當的古樸。雖然經過四千多年的風霜歲月,我們卻還能感受的到巫師在佩戴這件玉器時的那分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