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抗清名將--袁崇煥

◎陳菽蓁 |2008.06.12
1243觀看次
字級

明朝末年,萬曆中後期,天子荒怠貪婪,二十餘年不上朝、國事不聞不問,搜括揮霍民脂民膏卻未有一日停止,萬曆二十四年開始徵「礦稅」後,萬曆帝更是任由太監橫征暴斂、屠殺生靈,各地災禍頻仍,而京師卻興修不止,致使百姓賣兒鬻女怨聲載道。甚至邊境告急,滿朝文武請皇上臨朝議政,增兵發餉、視閱奏章,萬曆帝仍是托病不上朝。而此時努爾哈赤正統一了女真族、創建八旗,建國號為「後金」,並將強大的軍事力量,揮向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酖酖這正是袁崇煥所處的朝代。

袁崇煥生於明萬曆十二年(西元一五八四),字自如,又名元素,祖籍廣東東莞,自幼勤奮好學、更好談兵事。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出身,初入仕途任職工部,後授福建郡武縣知縣。

他為官清廉、判案明敏,深受百姓愛戴,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崩,袁崇煥在例行的官吏考核中表現優異被破格留用,授予兵部職方司主事。兩年後,袁崇煥升任山東按察司檢事,山海監軍。一心渴望立功封疆,文官出身的袁崇煥總算有了一展軍事長才的舞台。

他的聰明才智深獲孫承宗賞識,孫承宗跟袁崇煥一樣,同是進士出身,為人清正廉潔、胸中滿腹韜略,曾為熹宗諫官,時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自請出任督理山海、薊、遼等處軍務,任督師期間,他對袁崇煥委以重任,袁的軍事天份終得充分發揮。

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孫承宗命袁崇煥偕滿桂前往寧遠督促祖大壽築城,寧遠背靠首山、面臨大海,進可攻退可守,仿如天設重鎮,袁崇煥得滿桂和祖大壽之助,苦心經營一年乃成,寧遠城百姓安居、商旅繁忙,遠近視之為樂土。

不久孫承宗即因閹黨魏忠賢大興黨獄而被迫解甲歸田,魏忠賢黨羽高弟出任遼東經略,不顧袁崇煥堅決反對盡毀關外城,高弟丟棄軍糧馬料十餘萬石,一時死亡軍民截途、軍威喪失殆盡。

此時後金努爾哈赤見寧遠只餘二萬孤軍、一座孤城,認為機不可失,天啟六年親率八旗健卒十三萬殺向遼西,將寧遠圍得水洩不通。

袁崇戰前動員並申明與城共存亡,將士用命、身先士卒,頓時上下一心士氣如虹,氣勢銳不可擋。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不想大軍兵臨寧遠,傾力苦戰兩天,不但寧遠城始終攻克不下,自己也受傷了,倖倖而歸之後不久便去世了。

寧遠之戰後,後金繼位者皇太極馳兵先攻錦州未果、果如袁崇煥所計,皇太極復進寧遠,袁命滿桂、祖大壽安師支援,寧遠城仍然不動,皇太極又回師錦州,數萬兵勇齊撲城門,清早戰到黃昏,城仍未破,幾日後方才班師東去。寧遠、錦州之戰明軍告捷,史稱「寧錦大捷」。

寧錦大捷後,袁崇煥不得腐敗朝廷和權傾廟堂的魏忠賢所肯定,反遭彈劾,只得告病乞休、卸職回籍。直到天啟七年熹宗崩、其弟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清除魏忠賢及其黨羽、起復東林黨諸君入閣,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督御史,催促星馳入京;崇禎二年(一六二九)皇太極親率大軍伐明,袁崇煥與之浴血奮戰,皇太極失利,期以反間計智取,崇禎信以為真,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罪名「磔」(同凌遲)死於北京甘石橋。

北京百姓誤信袁崇煥真的通敵,行刑時爭相買他被割下的肉吃,食時甚且罵聲不絕,一代名將蒙受不白,誠乃天下奇冤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