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走讀牡丹社事件地景

文/黃筱婷 |2023.11.16
1310觀看次
字級
琉球蕃民紀念園區內的的墓碑。圖/黃筱婷

文/黃筱婷

「瑯嶠」為恆春舊名,早期原住民多為排灣族,而後卑南族由東海岸遷居至此,並自稱「斯卡羅」,下有四大家系番社,其勢力範圍下的排灣、斯卡羅等番社,統稱「瑯嶠十八社」。

一八七一年,一艘準備返回琉球的貢船遭遇颱風擱淺在八瑤灣,三人不慎溺斃,高士佛社原住民收留了其餘的六十六人。琉球人擔心遭原住民加害,不久即逃離高士佛社,族人因憂心部落位置被發現前去追捕,結果造成五十四名琉球人遇害。劫後餘生的十二人,則在楊友旺等人的幫助下返回琉球,史稱「八瑤灣事件」。

三年後,日方以八瑤灣事件為由,出兵攻打各社,造成眾多死傷,此即「牡丹社事件」。日方當時於保力溪出海處登陸,後因淹水將軍營移至現今的海生館旁,豎立於此的「日軍營址紀念碑」,原書寫有「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等字,可惜因長時間風化,已看不出文字的痕跡。

八瑤灣事件中被殺害的琉球人,其屍首便是由時任保力庄長的楊友旺、統埔庄民林阿九與林椪獅父子等人,協助葬於琉球蕃民紀念園區內。墓碑上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墓塚前方靠近地面的方形紅瓦,則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墳墓,埋葬人楊友旺、林阿九統帶、張眉婆眾人等,經理人林阿九之子林椪獅承祀」等字,供遊人憑弔。

接著來到「石門古戰場」,眼前為雄偉的虱母山與五重溪山,兩山斷崖間的隘口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即被稱為「石門天險」。一八七四年,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與許多原住民均在石門戰役中傷重不治;之後日軍開始大舉進攻牡丹社與高士佛社,但因水土不服折損戰力,便與原住民斡旋停戰。眼前的石門古戰場,是牡丹社事件中極為關鍵的歷史現場。

石門古戰場上有一座「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原是為紀念牡丹社事件的日軍統帥西鄉從道所建;光復後,政府將紀念碑文字更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直至二○二○年才予以修復還原。該紀念碑的右前方,本是紀念牡丹社事件傷亡日軍的忠魂碑,目前僅剩下基座,石碑早已不復存在,僅能在黑白老照片中窺得全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