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旺宏科學獎,吸引來自全台逾百所學校、近600支隊伍參賽。圖/ 旺宏教育基金會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旺宏教育基金會於2002年舉辦首屆「旺宏科學獎」迄今,已累計有超過兩萬名師生參與競賽,被喻為台灣「高中諾貝爾獎」。日前舉辦第二十二屆頒獎典禮,由就讀台灣師大附中的王冠侖,以「修正未切換注音輸入法產生之字元」作品勇奪今年最大獎,也是本屆唯一的「金牌獎」,可獲得大學四年四十萬元獎學金。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打字對話時,因忘記切換輸入法而打出一連串字元亂碼,造成「雞同鴨講」窘況。王冠侖為解決這個問題,看到有人開發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工具,因此也想研發類似方法。
他發揮創意,先將學生常發表的網路平台上十幾萬筆中文字句,以程式將中文轉換成注音符號,再轉成英數字元,藉此取得相互配對的中文字句與英數字元,打造基礎資料庫,再運用神經網絡如GRU、LSTM、維特比演算法等不同模型進行AI機器學習訓練,最後發現以「維特比演算法」與HMM模型可使亂碼翻譯的準確率接近95%。
而就讀花蓮中學的陳恩泓,則同樣以AI相關研究獲得銀牌獎肯定。他的「輔助聽障人士之影片情境化字幕實現探討」作品透過將影片加入泡泡字幕協助聽障者觀其「影」,就能辨其「聲」。利用「人臉」、「語音」、「語者」三個辨識系統程式判斷影片中的說話者,並將正確字幕標示在說話者身旁,關懷弱勢的作品同樣獲得佳績。
值得一提的是,從本屆競賽中也看到後疫情時代、跨域、自學成趨勢。像是今年參賽作品對於跨領域知識的運用比例更高,有更多學生透過自學程式或運用更多研究工具面對想解決的難題。
例如「雙殼綱潛沙行為之物理機制探討」就以物理機制觀測及研究生物的潛沙行為;「探討社會經驗對於雄性果蠅攻擊力之影響」則透過生物觀察及實驗探索社交活動;而「萬丹火山泥取代氧化鐵在釉藥上的研究與應用」則運用化學觀點巧妙將在地資源體現於藝術領域中。
此外,參賽學校的多元性,也反映自主學習的趨勢,今年也有自學生,甚至是實驗教育機構同學獲獎。顯見在108課綱帶動下,有更多學生願意透過實作建立對科學的深度學習。出席頒獎典禮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旺宏科學獎連續舉辦22年不曾間斷,象徵旺宏對創新研發的堅持及對科學教育的努力,他鼓勵獲獎學生持續保有好奇心及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旺宏電子暨旺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吳敏求表示,在AI浪潮襲擊下,再次彰顯創新重要性。他分享過去創業時,率先將電腦全面導入半導體生產製造中,讓旺宏成為全球首座生產線全線電腦化的半導體晶圓廠,透過導入自主研發的「工程資料分析系統」(sNOVA),協助旺宏成為目前全球首家將產品不良率衡量指標從PPM(百萬分之一)躍升至PPB以上(十億分之一)等級的記憶體公司,這彰顯創新的可貴在於能將想法實體化,並且考量實體化之後所帶來的影響力,創造能夠撼動世界的力量。
擔任旺宏科學獎召集人的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表示,科學成果能持續累積與前進,憑藉的就是科學方法,讓所有研究人員依循,以此為基石,才有機會讓更多科學家共同努力,將科學上的「假說」,推進成為「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