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連續一周春節假期,很多人上班後會出現精神與情緒不良反應的「收假症候群」。醫師認為這不是病,只要採取漸進式調整作息,即可改正。同時建議學生族群,應在寒假收假前,盡早完成寒假作業。
成大醫學中心精神部主任醫師陸汝斌表示,精神醫學上對於春節上班後或開學後,短暫性的適應不良未視為病態,通常只要一段時間就會改善。從預防觀點,在假期結束前,就應逐漸調整作息。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部醫師林進嘉指出,「收假症候群」是種過度戀棧休假的身心狀態,主要問題在於早睡睡不著,早起起不來的睡眠障礙,通常會出現在上班族與學生族二大特定族群,也有人是徹夜狂歡後出現空虛或憂鬱感。
收假症候群白天會出現精神困頓、倦怠、缺乏活力,甚至思考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則可能出現緊張、焦慮及憂鬱反應;身體則會出現腸胃不適及胃口差;嚴重者甚至出現失眠。
他建議上班族,應給自己約二天的時間沈澱心情,盡早調整時差,並安排靜態活動,例如散走、看書,皆為沈澱心靈的絕佳方式。
至於多數學生常犯的錯誤,就是將作業留到最後幾天才做,反造成收假前,為完成作業而熬夜,影響身心健康。醫師建議,寒假作業應提早完成,收假時才能避免「收假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