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料技術 兼具潮流環保

文/工研院 |2023.10.30
450觀看次
字級
圖/yapei

文/工研院

大腸桿菌可以幫助合成維生素,並維持腸道作用,但你知道嗎,大腸桿菌也可以生產染料!我們穿著五顏六色的運動服裝、手提布包、絲巾等時尚配備,其實都是透過染色渲染而成,過程中需使用各種成分複雜、濃度高的芳烴化合物作為「中間體」,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更對環境造成汙染,隨著淨零永續意識抬頭,工研院研發出「微生物染料MatabColor技術」,為永續環保盡一分心力。

染料市場 增生力軍



快時尚風潮襲捲全球時,全球紡織品染料市場在2019年達到80億美金的規模,需求量超過150萬噸,預估在2023年底將成長到87.5億美金,快時尚大量生產、汰換迅速的特點,增加環境負擔。近年淨零減碳觀念驅動相關產業加速轉型,希望在兼具環保與潮流下,再創營運高峰。

繽紛絢麗的服裝衣飾生成過程中,俗稱細菌的「微生物」扮演染料的重要角色;人們自古以來習慣萃取天然動植物、礦石等有機及無機物作為染料產生產技術,且將其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舉例來說,客家人擅長以紅麴醃漬食品使其發酵,除藉此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增加風味之外,紅麴也為食物添加豔麗赭色、增加美觀,但其實紅麴是由紅麴黴菌發酵而成,是相當古老的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無毒 符合市場



為了永續環境,具有無毒、環境相容性高特色的生質染料,成為產業中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寵兒,市調機構Research-And-Market預估,生質染料市場自2018年至2024年,年複合成長率11%,2024年市場上看50億美元。大家開始重視傳統取自天然的生質染料,不過常見的動植物染料雖對於環境破壞程度小,卻有著生產耗時、品質不穩定及難以工業化的缺點,而隨著現代生物科技日漸成熟,利用基因工程改質微生物代謝路徑,並以發酵工程技術大量生產符合商業需求的染料,成為解決產業問題的契機。

工研院研究團隊認為,雖然微生物具有生產染料潛力,但所生產之染料染色效率差,過去多應用於食品產業,直到20世紀末,因為化學染料所產生的環保問題,才開始有人研究如何將其運用於紡織品上。

工研院研究團隊整合生物化工、紡織工程技術的團隊投入研發能量,並選定具有大量研究基礎、生長速度快的大腸桿菌作為主要菌株,研發出「微生物染料-MatabColor」生產技術。大腸桿菌在培養皿中為帶有淡黃色的微生物,團隊利用獨特的基因與代謝路徑設計,賦予菌株產出各式顏色的能力,再從數億的菌株中,挑選高效率的菌株生產染料,僅需2~3天的時間便可發酵完成,產出多種原色微生物染料,還可以混合搭配出數10種顏色。在生產及染色過程中,不會產生有害化學物質,且有效降低廢水汙染量,兼具天然及化學染料的特長。

菌株顯色 鮮豔多變



經過5年的努力,團隊成功賦予大腸桿菌菌株顯色能力,產出多種原色染料,並可藉由混搭三原色的方式,進一步變化出數十種顏色。另外,團隊還開發出染色助劑及纖維表面改質技術,讓染料在棉、尼龍紡織品的色牢度、飽合度及色深度呈現上,已經可以媲美化學染料的成果。

展望未來,對於染料有需求的相關產業,皆可應用這項技術,這將會是跨域整合紡織工程、生物化工、化學品產業,具革命性突破的新興商業模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