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廳院秋天藝術節重磅邀請到榮獲國際易卜生獎、澳洲最受認可與尊敬的背靠背劇團,首次來台演出,帶來引發討論的《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Kira Kynd攝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來自澳洲、曾榮獲國際易卜生獎的背靠背劇團,由具有神經多樣性特質的演員所組成,這周首度來台,將演出引發討論的《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帶領觀眾直視「障礙」。作品透過一群智能障礙者發起的公眾集會,討論什麼是正常、什麼是障礙,人們如何共同做出符合公民社會最大利益的決定?同時也探討人工智慧對所有人類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當》劇靈感來自《紐約時報》一篇讓人感到非常震驚的報導,在愛荷華州的一家火雞加工廠,有32位智能障礙者在惡劣環境下,工作了35年,後來才被解救出來。正如演員莎拉·曼維琳(Sarah Mainwaring)在表演中所說:「我們被視為二等公民,過度用藥,就業前景渺茫,我們甚至還要接受如同訓練動物般的方式被對待。」
演出以公民會議為引子,劇場化為一個探討社會議題的實驗場所,從工廠生產、人權、自動化帶來的社會影響,揭露社會常態的誤解、誤讀、誤導是如何影響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進而展開關於勞動權、障礙平權主義和社會邊緣人士被剝削等核心議題。
此外,演出也將顛覆觀眾的認知,打破障礙藩籬,探討人工智慧對所有人類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以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曾多次下棋贏過人類為例,探討機器人、無障礙人、障礙者之間的異同,最後帶出一個醒世預言:從未來人工智慧的角度而言,所有人都將被人工智慧超越,都可能被視為智能障礙,AI時代到底誰最適合生存?讓所有觀眾參與思量,在這個世界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人人都有責任。
《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透過一群智能障礙者發起的公眾集會,討論什麼是正常、什麼是障礙,我們如何共同做出符合公民社會最大利益的決定?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Kira Kynd攝影
作品由背靠背劇團的七位核心成員共同構思,在經年累月的討論、訪談與資訊收集下,發展出角色與故事線。導演布魯斯‧格拉德溫(Bruce Gladwin)說:「有數百個小時的即興內容再精簡,演員對於哪些內容效果好或不好有非常好的直覺,我們再回到即興找出更有效率的對話或概念。」
背靠背劇團由具有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特質的演員所組成,神經多樣性一詞涵蓋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讀寫障礙、選擇性緘默症、妥瑞症和書寫障礙等,他們將大腦差異視為正常現象而非缺陷,主張各種神經系統差異應當像其他的社會標籤一樣被承認和尊重。
作品特色表達社會和政治問題,讓非典型的行動與思維在舞台上被展現,推廣藝術和提高身心障礙的社會包容性,並提供工作機會。演員史考特·普萊斯(Scott Price):「根據中央統計局,澳洲只有不到1/3的身障人士擁有全職工作,我們希望可以為神經多樣性倡議,請僱用更多的身障人士。」
劇團2022年獲得有劇場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易卜生獎」肯定,為戲劇世界開闢新的維度。評審讚譽「對接觸其作品的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將在本周10月27日至10月29日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斯顛覆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