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是轉機 紐時總裁分享數位轉型

曾博群 |2023.10.24
299觀看次
字級
《紐約時報》國際總裁 Stephen Dunbar Johnson 於論壇中分享紐約時報的數位轉型經驗。圖/政大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擁有30年媒體產業經驗的《紐約時報》國際總裁Stephen Dunbar Johnson今日下午於政治大學參與產創論壇,分享該報如何挺過產業威脅,在媒體百家齊鳴的數位匯流世代下,勇敢跨出訂閱制的第一步,改革新聞室的內部組織,並善用科技提供多樣高品質的內容增加收益。

「好新聞就是好生意。」當大多數媒體選擇減少投資,紐時則反其道而行,繼續增加新聞的投資。Stephen表示,紐時投入的人才和資金,足以表現自身的品牌價值,並讓人們理解紐時內容的獨特之處與價值。他發現,讀者肯定媒體能給予高品質的新聞內容時,他們才會願意支付訂閱費用。

重塑新聞業的數位力量以創造利潤,至關重要。由於傳統上認為,人們傾向免費的內容,並不會願意額外付費閱讀新聞,所以當時外界並不看好紐時採付費制度作為營收來源。不過,該報仍於2011年決定從仰賴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轉型為數位內容付費訂閱制,成效斐然。

Stephen認為,科技可擴大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新聞並沒有改變,記者們依然在現場捕捉畫面,只不過現在他們能透過科技輔助,打造『雙贏』的局面。」他補充,紐時記者並不會將紙媒與數位平台劃分為二,區分何種故事適合放置哪項媒介,高品質的新聞內容才是重點。

紐時新聞編輯室轉型,也是數位變革關鍵,該報的圖片、視覺、攝影等團隊們精心製作多樣的數位內容,吸引更多的閱聽眾。以Podcast為例,其每日收聽人數達約為700萬人,總下載量超過30億次。除了經營訂閱新聞的客群外,也將事業版圖拓至填字遊戲,運用數位平台發展多元新型商業模式。
 
新聞業的顛覆性變革最初源自於Google所帶來的衝擊。1998 年聖誕節前夕,紐時報紙廣告收入達 10 億美元,商機可觀。然而,同年Google前身Backrub成立,數位時代啟航,過去以傳統紙媒營運的《紐約時報》開始面臨生存威脅。

隨著報紙的印刷壟斷鬆動,數位媒介逐漸成為閱聽眾取得資訊的新型管道。各式各樣的數位平台消除進入壁壘,也使得內容的邊際成本降為零。此外,Google的行銷定位模式,大大影響原本的廣告經濟來源,新聞產業結構就此從根本上發生巨大變革。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迫使紐時正式走向數位轉型。2009年雷曼兄弟倒閉的一年內,紐時失去了3成的平面廣告。險渡危機後,紐時意識到,傳統媒體舊有的業務模式已一一被打破,過去所依賴的廣告來源終會消逝,若要維持新聞室的使命,就必須做出改變。

「我們的使命為尋求真相,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Stephen表示,紐時致力於挖掘事實,以批判的角度報導國際的社會議題,儘管犀利的報導風格使其網站遭大陸封鎖,讀者無法於該國境內瀏覽文章,但他們依然負起獨立媒體的責任,不受任何黨派以及利益團體影響,傳遞正確訊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