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淡雅味長太守羹

文/朱振藩 |2023.10.16
192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茄子採收期長,從初夏到晚秋,將近半年之久。夏秋時節常見,向為主要蔬菜。品種類型甚多,紫色首屈一指。宋人吳安曉〈茄詩〉云:「青紫皮膚類宰官,光圓頭腦作僧看。」詠的即是紫色大海茄,其狀為圓形,色紫黑而亮。

「太守羹」這一味,出自《山家清供》。作者林洪寫道:「梁蔡遵為吳興守,不飲郡井。齋前自種白莧、紫茄,以為常餌。」文章中的「蔡遵」,其名當為蔡樽,乃南朝梁大臣,字景節,濟陽考城人,少方雅退默,與兄寅俱知名。據《南史‧蔡樽傳》載,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宋武帝之婿,尚書蔡約之弟,起初是黃門侍郎,後出任吳興太守。

此吳興即今浙江湖州,以製筆和粽子出名。三國吳主孫皓在位,於甘露二年時,取「吳國興盛」之意,改烏程為吳興,並設吳興郡。隋代因地瀕太湖,再更其名為湖州。

蔡樽居官清廉,並以清高自命,「口不言錢,及在吳興,不飲郡井(註:古代行井田制,八家共用一井,引申而為鄉里,不取民脂民膏)」,皇帝知道之後,「詔褒其清,加信武將軍,累官至吏部尚書。」

以自種的紫茄、白莧為常食,居然被視為清廉,這適足以說明,此二者並不怎麼值錢了。

明代詩人高啟據此寫〈余氏園中諸菜十五首‧茄〉云:「夏雨早從底,垂垂紫實圓。為詢軒冕客,誰植郡齋前。」詩中的「軒冕」,本指古代王公和高官的華車和冕服,後泛為達官顯爵。長年食茄而升官的蔡樽,堪為最佳榜樣。

林洪亦極肯定蔡樽,讚揚他的躬耕自食,並謂:「世之醉醲飽鮮而怠於事者,視此得無愧乎!」只是紫茄、白莧性微冷,因而在製作太守羹時,必須放薑為佳。

令我好奇的是,蔡樽種的紫茄,倒底長啥模樣?

比他稍早的晉代人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指出:「茄樹交廣草木,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茄,宿根有多三、五年者,漸長,枝幹乃成大樹。每夏秋熟,則梯樹摘之。五年後,樹老子稀,即伐去,別栽嫩者。」茄子竟長樹上,而且結實累累,雖然十分壯觀,今卻難以置信。

到了唐代,高擇的《群居解頤》、劉恂的《嶺表錄異》等書,也有類似記載。段成式《酉陽雜俎》甚至說:「姚向曾為南遠使,親見之。」言之鑿鑿,似非訛傳。

此外,段書中更言,當時的菜農,就知道茄花一經媒嫁,產量更高,是以「欲其子繁,待其花時,取葉布於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之嫁茄子」。用人工授粉,比起蜜蜂來,似別有況味。而寺裡的僧人,喜歡吃嫁茄子,亦「多炙之,甚美」。

還有一種方法,《務本新書》即謂:「茄初開花,勘酌窠(穴)數,削去枝葉,再長晚茄。」如此便可增加收成。

又,關於茄子的生物形態,結實之多、食法之廣、味之可口,以及其在蔬菜中的地位等等,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中,收錄張浮林的四字吟:「身累百贅,頸附千疣;採之不勤,茹之頗柔。茄視他菜,為最耐久。供膳之餘,糟邱(丘)豉臘。無不宜者,須廣種之。」堪為佐證。

這位吳興太守,恐怕難以想像,紫茄千變萬化,絕非煮羹而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