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出版產業嘉年華「台北國際書展」,將自明天起至十二日在台北世貿一至三館舉行,這次打破過去單一主題國的慣例,以德國、法國、希臘和波蘭規畫設計「歐洲四國文化館」主題館,其中最特殊的是「古書展」,有希臘國家圖書館提供的荷馬詩集《伊里亞德》和《奧德賽》,以及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人的作品集;台灣的家西書社也將展出十八、十九世紀歐人旅台記事與古老地圖冊。
閱讀是沒有國界的心靈旅行,知識吸收是沒有疆域的思想飛翔,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之下,書籍成為最佳的載體,讓各國文化借由書寫散播與交流。
但是先決條件是自己先站得穩,才能迎風招展,台灣當前的困境是舶來品已經成為主角,外國書籍銷售占據台灣市場比重,竟然超過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暢銷書如《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藍海策略》等,都是外國書領風騷,這種比重在世界各國都是罕見的,當然會造成本土書的擠壓與萎縮。
「誠品二○○四年報告」調查發現,至少能賣出一本的書是十一萬種,以誠品信義店三十萬種書做為基礎,意味著有十九萬種書完全無人問津;二○○四年的圖書出版總值(不含雜誌)為二百二十億元,較二年前大幅衰退了一百多億元;而目前粗估二○○五年更不樂觀,不知能否保住二百億元大關?今年的前景預期更嚴峻、更泠酷。
從二年前還有超過四百億元的營收,到現在的慘綠,全表現在奇高的退書率上,於是出版社只好走上「以書養書」的惡性循環,大家拚命出書,以二百二十億元的年營業額,在一年內出版了四萬種以上的新書,與人口的比例達到世界第二,可見「以書養書」的惡質化。
拿這次主題國來說,德國出版營收超過三千億元,出版新書才八萬九百種;法國四萬四千種新書,與台灣相當,但是營收約一千億元。可見台灣出版的虛胖。
如何拯救台灣出版產業?唯一的手段還是在提升讀書風氣。
第一、要與教育結合。日本的千葉縣高中在一九八八年推「晨間閱讀」運動,要求所有學生利用每天第一節課前,閱讀課外讀物。後來蔚為風氣,至去年八月止,已經有一萬九千七百七十二所學校同步實施,數量達全國高國中及小學的一半以上,讀書風氣因而大盛,使去年上半年新出版的童書創下一百四十四億九千五百萬日圓的新紀錄。
另一方面,這些學生長大後仍維持閱讀習慣,所以日本二十歲及三十歲階層的讀者一直穩定的增加;而且孩子好讀書,也帶動了親子閱讀的風氣,將很多父親從酒館裡喚回家共讀。
第二,要推薦好書。看些美容與食譜、股票與氣功,這不是閱讀。美國紐約市推動「每月一書」,由專家選出好書,全體市民集體閱讀。
脫口秀天后歐普拉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讀書俱樂部」,每本被推薦的小說全都銷售破百萬冊,造就許多新興暢銷作家,也掀起美國閱讀風潮。
每年國際書展都出現嘉年華式的熱鬧假象,其實台灣的出版業正面臨寒冬,只有提升閱讀風氣,大家肯將買樂透的錢買書,如此出版業才有希望、台灣社會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