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代謝症候群 心血管保健之道 陳玲芳 |2023.10.10 語音朗讀 25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醫師提醒,心血管保健之道,絕對不在於吃了多少保健食品,而是懂得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維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是許多人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若罹患「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罹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症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醫師提醒,得到「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及飲食型態約占50%,遺傳因素約占20%。心血管保健之道,絕對不在於吃了多少保健食品,而是懂得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以往認為男性年齡大於45歲以及女性年齡大於55歲為冠心病之高風險因子,而年齡與性別為「非自我可控」因素。根據最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分析,不論男女,年齡大於35歲以上,冠心病盛行率即開始顯著增加,尤其年過40歲後,男女發生心血管事件之機率分別為49%及32%,而且男性罹患冠心病風險大於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停經後,風險則大增。最新研究發現,年過40歲後,男女發生心血管事件之機率分別為49%及32%,而且男性罹患冠心病風險大於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停經後,風險則大增。圖/pexels有家族史 發病年齡提早76歲張女士,常訂購保健食品來保養身體健康,閒來無事也會吃燕麥、堅果、紅麴、葉黃素、鈣片,然而,吃了許多保健食品,究竟臨床效益多大?她卻始終不甚明瞭,遂至診間詢問專業心臟科醫師意見。多年來,醫學界提倡預防醫學保健的概念,對於尚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給予提前預防處置稱作「初級預防」;而對於已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所做的預防處置,則稱作「次級預防」。心血管重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肥胖及三高或代謝症候群、抽菸、遺傳家族史等。陳玠宇醫師指出,遺傳家族病史或早發性心血管病史,也屬於非自我可控因素,當家族有年齡小於50歲即發病的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則家族成員罹患冠心病死亡風險增加,且後代發病年齡會有更加「年輕化」趨勢,因此更須著重初級預防。陳玠宇醫師指出,當家族有年齡小於50歲即發病的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則家族成員罹患冠心病死亡風險增加,且後代發病年齡會有更加「年輕化」趨勢。圖/國泰醫院提供高血脂患者 風險高3倍根據過往美國研究分析,當體重每增加約0.75至1公斤時,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約增加4%,死亡風險則增加9%。針對「肥胖」及「代謝症候群」,定義為符合以下五項至少其中的三項(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2)血壓偏高: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85毫米汞柱;(3)空腹血糖偏高,大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大於150 mg/dL;(5)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男性小於40 mg/dL、女性小於50 mg/dL。台灣高血壓盛行率,約為每3至4位成年人,即一人有高血壓,甚至許多民眾不知自己已罹患高血壓,而造成日積月累的潛在器官損傷。台灣高血脂盛行率約為每4人就有1人罹患,而且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是一般人的3倍;當中,尤其以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為動脈硬化的主要影響因子。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型態,藉此預防持續性高血糖,也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圖/pexels嚴控慢性病 保護心血管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占1成,而體重過重或肥胖盛行率則將近5成。陳玠宇指出,內臟脂肪量過高、胰島素阻抗,都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主因;高血糖對腎臟血管與心臟血管的影響相當大,因此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型態,藉此預防持續性高血糖,也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養生,不能依靠保健營養食品。」陳玠宇提醒,當有上述「三高」慢性疾病、正在服用藥物的患者,欲食用相關保健營養食品時,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意見,以免得不到功效,反而與藥物產生抵觸,造成嚴重副作用。心血管保健之道,在於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嚴格控制慢性疾病,保持身心靈愉快。圖/pexels心血管保健之道,不外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同時嚴格控制慢性疾病,保持身心靈愉快。 前一篇文章 思覺失調症罹癌風險 聯醫松德團隊新發現 下一篇文章 隱形視力殺手 青光眼不可不防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3【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7【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10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旅行易水土不服 日晒喝水助排便減重卡關恐賀爾蒙作祟 調適壓力飲食運動著手28企業獻愛 公益野餐9月27日溫暖登場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南部豪雨恐爆類鼻疽 3步驟防疫有氧運動增強心肺功能 每周3次每次達30分鐘 作者其他文章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水上活動提防感染 泳鏡取代隱形眼鏡奇美暖心角 醫療場域有藝術預防熱傷害 孩童多補水休息大暑養生健脾養胃 吃深綠色蔬菜退火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