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的「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過去文獻,「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平均壽命較一般人群少10-15年。在這些患者中,較低的預期壽命,可歸因於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醫師指出,為減少預期壽命差距,需要加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體疾病診斷和治療,同時降低罹癌的風險。
一項由台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顯示思覺失調症的「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一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提供實證資料與國際學術界對話。
研究團隊採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總共納入十萬七千四百多位於2000年至2019年之間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進一步,透過台灣癌症登記檔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追蹤觀察了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
研究團隊共識別出了3881例初發癌症病例,和2288例癌症死亡病例。研究結果顯示,在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族群中,與一般人口群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稍微較低,然而癌症「死亡率」卻較高。
第一作者鄭楚玄住院總醫師指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群在診斷癌症之後,死亡率卻比一般人群高,可能原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較晚被診斷出癌症,導致癌症診斷時已相對晚期,抑或是在診斷之後未能接受適當之癌症治療,而導致死亡率較一般人群高。
本研究另外針對台灣四癌篩檢中的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進行分析,顯示此四種癌症在思覺失調症及一般人群中診斷後死亡率的差距大,推測可能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癌症篩檢率較低。
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了全國大數據資料在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預防與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研究結果,也突顯精神病患在健康醫療體系存在相關潛在的問題,需要社會各領域持續關注和改進,例如強化精神病患之癌症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