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郁永河在八里坌躲過如烏雲般飛來的飛蟲攻擊,搭乘著獨木舟「莽葛」來到淡水商社,見到張大後,他的心情也跟著轉變了。每當遇到逆境時,郁永河總能轉換心情,這也是他旅途中最大的收穫──把所有的磨難都當成祝福。
當時的關渡稱為「甘答門」,一出甘答門就是片廣闊的大湖,被後世稱為「康熙台北湖」。這個因地震形成的湖,在康熙末年逐漸消退,原住民則將台北稱為「大加臘」,也就是「大溼地」的意思。
郁永河與王雲森再度會合後,清點了船上與現有的裝備,損失高達八成。幸有張大為郁永河搭建了二十間臨時茅屋,作為煉硫處所與休息的地方。但招徠十二名工匠準備開工時,卻在七月碰上颱風,工人幾乎都病倒了,茅屋也被吹壞了。待颱風過後,送工人回福建就醫,竟有一半的人死亡。
郁永河只好再找來張大協助重建,並請各地住民送來硫土。硫土品質用手搓一搓就可分辨,品質好的會有「颯颯」的聲音,一筐硫土可換得七尺布。然而硫土混著黑泥與黃泥,需要再精煉。
煉硫過程中,最讓郁永河氣結的,是一些商社成員簡直就是「社棍」。平時欺負原住民,騙取他們的錢財、土地,煉硫時又來搗亂,從中作梗。幸好靠著張大從中斡旋處理,才終於化解。郁永和也觀察到,部分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與不平等對待,讓他感到十分憤怒。
在煉硫的過程中,郁永河很好奇硫土的源頭在哪裡?他想去源頭探勘。雖然張大警告他,不能深入山區,會遭到原住民攻擊,但郁永河與顧敷公等人依然決定往源頭前進。
一天夜晚,他們的茅屋遭到伏擊。一支利箭穿透了十八層的布射到床頭上,差點殺了郁永河,仔細一看,那是原住民射鹿的箭。郁永河的探源之旅,這才因此停止。
除了山區原住民帶來威脅外,台灣北部的瘴癘之氣,也讓郁永河的隨行人員病倒了不少。面對可怕的瘟疫,郁永河只能趕緊向福建方面進藥。後來,給予他諸多意見的顧敷公也被調回了福建。
隨著採硫工作進行順利,郁永河知道該是離開的時候了。他與張大共賞觀音山之美,吃著酒菜,心中豪情又再升起。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郁永河結束台灣行,並將所見所聞寫成了《裨海紀遊》。